送给妈妈们,你不需要用力地证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赢”

为了成为所谓的“好妈妈”,背负重担的你,过得快乐吗?做为一个母亲,你不需要一直让子女听自己的话,你不需用力证明自己是“赢的一方”,你只是希望他们好而已。

母亲的内心世界

“不断给予,才是一个好妈妈”: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有孩子迈入青春期的家庭,总是火药味很重,但如果能聆听青少年的声音,常有许多意外收获。因为从他们充满情绪、听起来很刺耳的话语中,往往能直指出家庭的真实面貌与困境。

在晤谈室,常见的场景像是母亲苦口婆心地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孩子则愤怒地回答:“但我不需要你给我的这些。我要的,你却不给我。”

送给妈妈们,你不需要用力地证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赢”

被许多“好妈妈”的标准所绑架,无法动弹

不断给予,却不考虑孩子目前真正的需要。有时候是出于母亲自己本身的需要,因为她需要透过“不断给予”,来减轻担心自己不是个好妈妈的焦虑。

是不是要养出一个好小孩,自己才算是一个好妈妈呢?好小孩的定义又是什么呢?是街坊邻居都有口皆碑?还是符合社会大众的名校、好成绩?但是这些别人眼中或嘴里的优点,能够反映出孩子大脑与品德的成长,以及更重要的内心满足和快乐吗?

同理,为了成为所谓的“好妈妈”,背负重担的你,过得快乐吗?是不是尽管很多人说你做得很好了,你在理智上同意这点,但只要一遇到生活上的小失常,就会像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你崩溃大哭。

很多被孩子认为是“控制狂”的妈妈,都是太过焦虑,没办法停下来好好思考的女性。为了对抗焦虑,她们紧紧抓着从上一代或是周遭环境吸收进来的“各种标准”,严格地控制小孩与自己。

她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过多的关心,对孩子来说,全都是潜在的监视与控制,因为她们也让自己身在“许多标准”的控制中。

送给妈妈们,你不需要用力地证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赢”

“留白”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而“安静”更是一种深刻的包容。除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学习“放下”,是另一种孩子也需要我们给予的爱。

在孩子还幼小、依赖时,身为母亲的我们可以做很多努力,帮助孩子的身心逐渐茁壮。当孩子日渐长大并坚强时,我们该放手去相信孩子,信任他们自己可以走得好,过得快乐。

你是一个难以“说不”的人吗?在与家人的角力中,你总是被逼着退让,你渐渐习惯不表达自己,最后对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变得陌生,但你隐约知道自己心里有一颗不吐不快的气球,等到它撑不住,爆炸开来,你就开始拒绝所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让任何人改变自己。

不管是一开始隐忍到爆炸中间经历的辛苦和混乱,或是到后来对外界全面拒绝的匮乏和孤单,这些都是令人非常难受的处境。也许你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好让自己不要总是在两个极端间摆荡。

送给妈妈们,你不需要用力地证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赢”

你不需要用力地证明自己“好”,也不用一直“赢”

在亲子或伴侣这类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为了得到爱,或害怕失去爱,让彼此陷入争“谁输谁赢”的局面。

好像“赢”,才能让对方看见自己的“好”,只有自己在对方心中是好的,才是有价值,才能够得到爱;另一方面,在关系中一直赢或是占上风,好像是再次确认对方认同自己。不去看对方和自己不同之处,似乎能够减轻我们害怕失去爱的恐惧。

但吊诡的是,当你证明自己“赢”,那对方就是“输”。当你努力让自己站在“好”的位置,就顺便把对方推到“坏”的位置。

你以为自己变“好”或是“赢”了,就能够得到或保有对方的爱。殊不知,对方被“输”与“坏”这样的位置和标签,弄得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削弱了爱人的能力。所以有人说,“在爱里面,输就是赢,赢就是输”。

在亲密关系中的嫉妒与竞争,说穿了,都是为了得到与保有爱,如果能对这点有深刻的理解,也许你会知道改变做法或偶尔放下坚持,可能是更好的相爱方式。

做为一个母亲,你不需要一直让子女听自己的话,或是照自己的计划走,你只是希望他们好而已。

当你过于强调自己的坚持,同时就把孩子推向“输”与“坏”的位置,这已经削弱孩子主动变好的力量。

做为一个女儿,你不需要一直努力和母亲争执到“赢”,或不断向家人证明你的“好”。但是你要为自己奋斗,尽管在进步的路上,暂时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同,你还是要为自己努力。遇到挫折、跌倒了,就用自己的方式爬起来。

经历过一切,你会发现家人们能否看到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