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共和國簡介

乍得(或譯查德,阿拉伯語:تشاد‎,法語:Tchad),全稱乍得共和國,是非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北接利比亞,東接蘇丹,南接中非共和國,西南與喀麥隆、尼日利亞為鄰,西與尼日爾交界。

乍得共和國簡介

乍得全國面積1284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21大的國家,比秘魯略小,比南非略大。乍得位於非洲中北部,北緯8和 24度、東經14和24度之間,北接利比亞,東接蘇丹,南接中非共和國,西南與喀麥隆、尼日利亞為鄰,西與尼日爾交界。首都恩賈梅納與最鄰近的海港相距1600公里,因為乍得遠離海洋,且國土大部分屬沙漠氣候,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

乍得共和國簡介

全國分為三個主要的地理區域:北部地區屬撒哈拉沙漠或半沙漠,佔全國面積1/3,東部是高原地區;中部乾旱的薩赫勒地區和南部較肥沃的草原地區。西北部提貝斯提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庫西山海拔3415米,是全國、中部非洲地區的最高峰。

北部屬沙漠或半沙漠氣候,中部屬薩赫勒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全年高溫炎熱。除北部高原山地外,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27°C以上,北部可達29°C。

乍得的國名源於乍得湖,該湖泊在7000年前的面積有330000平方公里,但在21世紀縮減至17806平方公里,季節因素對它的面積影響甚大。乍得湖是非洲的第二大溼地。位於提貝斯提高原的火山庫西山高3414米,是乍得以至撒哈拉地區的最高山峰。乍得的主要河流有沙裡河、洛貢河和它們的支流(從東南部流經南部草原至乍得湖)。

乍得共和國簡介

公元前7000年,乍得北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人類居住。這使得這一時期該地區的人口強勁增長。乍得其中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主要位於博爾庫-恩內迪-提貝斯提區)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而乍得盆地上有農業人口定居的歷史也超過了兩千年。這個區域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個文明活動的中心。根據出土的手工藝品和口述歷史紀錄,這些文明中最早期的是薩奧文明。公元9至10世紀,薩奧人建立乍得撒哈拉地區的第一個、也是國祚最長的帝國──加涅姆帝國,16世紀後,出現與之抗衡的巴吉米爾王國和瓦達伊王國,從此三國混戰不休。加涅姆帝國以及隨後的政權都建基於對經過該區的跨撒哈拉貿易通道的控制。除了搶奪奴隸,這些政權的控制地都未曾延伸到南部的草原。1883年至1893年間,各王國先後被蘇丹人拉比赫·祖拜爾征服。

從公元前7000年開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帶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個千年末期,一連串政權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區興起和消亡,它們都曾控制經過該區的跨撒哈拉貿易路線。乍得在1920年被法國佔領,成為法屬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託姆巴巴耶帶領下從法國獨立,但託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穆斯林地區不滿,最終在1965年觸發長期的內戰。1979年,反政府武裝攻佔恩賈梅納,結束了南部政權的統治。但是反政府武裝指揮官之間發生內訌,結果侯賽因·哈佈雷贏得戰鬥,出任總統,

乍得共和國簡介

農牧業國家,經濟落後,繫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代比執政後,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結構調整計劃,重點整頓棉花公司等國營企業和公職部門;鼓勵私人投資和發展中、小企業;宣佈實行企業私有化和自由經濟;打擊走私,保證稅收;積極爭取國際援助,鼓勵外國投資。

乍得共和國簡介

乍得全國總人口1210萬人(2012年)。城市人口25%,農村人口74.8%。47.3%的人口年齡小於15歲,出生率為每1000人42.35,死亡率為16.69,人均預期壽命為47.2歲。乍得人口不平均分佈,博爾庫-恩內迪-提貝斯提區(位於撒哈拉地區)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1人,而西洛貢區的人口密度則為每平方千米52.4人,恩賈梅納的人口密度更高。全國約一半人口居於南部五分之一的地區。

乍得全國共有民族256個。北部、中部和東部居民主要是阿拉伯血統的柏柏爾族、瓦達伊族、圖布族、巴吉爾米族等,約佔全國人口的45%;南部和西南部的居民主要為薩拉族、馬薩族、科託科族、蒙當族等,約佔全國人口的55%。

乍得官方語言為法語和乍得阿拉伯語。南方居民通用蘇丹語系的薩拉語,北方通用乍得化的阿拉伯語。乍得全國居民中44%信奉伊斯蘭教,33%信奉基督教,23%信奉原始宗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