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喻革良/文

四年写烂二百支笔,为何引起朋友圈热议?

不久前在《书法日课》的公共微信里读到一篇文章《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再来跟我谈书法!》文章称: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孙晓云展览中的200支毛笔

“著名女书家孙晓云书法展11月23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有书友拍下现场视频,可谓盛况空前,相当震撼——

这次书法展的震撼之处,最醒目的有这么两个。

一个是作品内容丰富,字数多。有好事者数了数,连大带小,总字数达到了15万,光字就够一本书了。

一个是除了展出书法作品,还展出了这些作品的“生产工具”——废纸三千和烂笔二百。”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孙晓云大字作品

对于这样一个勤学苦练,知名度极高的女书法家,又愿意让你们看看勤学苦练背后的“生产工具”,当然赞美声很多,但是居然也引来许多质疑非议。

我们且看文章后面的读者留言。鸷鸟留言说:“搞这么多烂笔上来,纯属作秀。算个除法就知道,四年写烂二百支笔,平均7天烂一支,要么是笔法不对,要么是笔质量太差了”。心中有玊留言说:“别逗了,水平越高越不费笔,除非你天天摧残它!”

······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孙晓云小行书作品

有人在说,为什么大家“评论二百支笔的多,讨论孙老师字的少,不正常!”。其实谈的人还是有的,如:“水平不高名气大。”“毫无个性,仅此而已。”“本不想评论,但她用坏了那么多笔,才写的这样?要么努力而不思考等于白费,要么天资欠佳!”

所以,并不是不谈,而是他们认为孙晓云的字就是那样了,大家不想谈了。而这次孙晓云拿出两百支写烂的笔想显示日日挥毫,用功很多的勤奋,恰恰人们认为是隐藏许多问题的,所以才会惹争议。争议的焦点其实在于平均几天写坏一支笔,是不是毛笔有问题?是不是笔法有问题?什么样的笔法才能又不伤毫又能写出好字?到底应该如何用笔?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孙晓云小楷作品

其实,我们大多数的书法研究者、实践者,都很少去研究思考毛笔这个工具问题,很少去思考毛笔与风格的关系问题,很少去思考毛笔跟运笔的关系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支毛笔到底可以写多少字?其中有啥玄机?

微信张航留言说:一支笔,标准是二千字寿命,这个实验我做过,狼毫紫毫是这样的,羊毫三千字。

唐衍江留言说:本人就试验过一支写小字的狼毫笔最多可写一万字左右,如果再用就用不出细致的效果,因为此时的笔已经没有笔尖了,出不了细线条了。

这两个人都说做过实验的,我们相信他们。

第一个人的结论是狼毫紫毫一支笔,可以写两千个字,羊毫可以写三千字。

第二个人试验过认为一支狼毫笔最多可写一万字左右。

两个人,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从两千个字到一万个字,相差甚远。是什么导致他们的实验相差这么多?这里面既有毛笔的质量差异,更有两个人运笔的差异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进一步做实验的,当然实验的人员要增加,至少一百个人为一组,同样的纸张,同样的毛笔,同样的字体与大小一组,看看把一支毛笔写坏,能够写到多少字。这样就会有一个大致的结论。有机会我们真可以做这样的实验。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沙孟海先生晚年重新题写的灵隐寺“大雄宝殿”

现在我们继续谈论一些用笔有关的现象。

我想先谈谈老一辈两个书法家,一个是沙孟海先生,他擅长写大字、写榜书,其五十多岁所写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四个字,被人津津乐道,赞叹不已。而沙先生八十岁以后提出要重写,开始灵隐寺还不同意,最后还是同意了。我们去看八十岁以后所写“大雄宝殿”,笔意更加自由飞动,提按自如,已经没有了五十多岁所写时的那种牛耕地般的负重感。这是沙老对笔法更高领悟后的产物。试想一下牛耕地般的用笔与笔势飞动、灵活的用笔相比,当然是前者更费笔。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沈定庵先生五十多岁题写的“古越龙山”

再看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先生,五六十岁时用小笔写大字隶书,笔毫铺纸,翻滚而过,线条如排山倒海,笔力非凡,人人惊叹。七十岁以后却开始转为用长锋柔毫,横平竖直,息心静气,慢悠悠地非常沉稳,线条由扎实走向虚灵,粗壮变为瘦弱。许多人看不懂了,其实沈老已经进入另一个非常高级的境界,由表面的硬朗大气,走向内在的恬淡温雅。试想一下万毫齐力的硬朗用笔与虚灵恬淡的温雅用笔相比,当然是前者更费笔。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沈定庵晚年书法“人书俱老”

书法家都知道书写时,好的状态是心手双畅,心手双畅,则笔墨双畅,笔纸墨三者顺顺畅畅,和谐合一,则写出来的字笔精墨妙,神采飞扬,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这支笔就经久耐用,不容易坏。

反之,下笔时,意气用事,用劲过度,或者非常过分的缠来绕去,以求所谓的丰富变化,或者非常过分的毛笔与纸面强摩擦,以求表面的所谓刚强有力,这些都是不懂笔墨的表现,书写后字会丑陋不堪,笔也很伤毫毛。

我们看江湖派书家,长发怒吼,下笔怪异,声嘶力竭,满纸狼藉,写得纸破笔损,心惊肉跳,有人愤怒地称之为“强奸笔墨”。

有的书画名家,他不肯轻易把自己的毛笔借给别人用,原因就是因为有些人写字,生拉硬扯,或者把笔头死命按到底,胡乱涂抹一番以后,伤笔毫很严重,根本就弄坏了,不能用了。所以不懂用笔,毛笔很容易坏。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王仲章小楷“兰亭序”

我询问了一下兰亭景区商业街为游客题扇写字的书法家王仲章,他说,他是用中楷笔写小楷,一支笔可以写两万字,一支笔写三卷《金刚经》一点都没有问题。如果用小狼毫笔写小楷,写不到这么多,但是写一万多字没有问题。他的小楷笔意流畅,精到灵动,所以也不怎么费笔。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喻革良抄写的“心经”

我曾经有个宏愿,手抄佛经千卷,开始一两百卷抄写的时候,一是急于求成,二是笔法也不够精通,一直就是快速有力地拖写,发现很费毛笔,有时候写到一两千字就不行了,要换笔了。写到五百卷以后,点画变化如春风拂面,提按顿挫如行云游走,息心静气,下笔不急不励,一任自然,写上一万字,这一支小狼毫仍然可以自如书写。可见,不懂用笔,毛笔真的很容易坏,而懂得用笔以后,毛笔是可以经久耐用的。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喻革良书法《布施经》局部

我平时在用的超长锋纯羊毫笔,一支笔用两三年是没有问题的,很经久耐用的。

我们看鲁迅先生一生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手稿,25年的日记和5000余封书信墨迹,几乎全部用毛笔写就。他用的是清末民初绍兴百年老牌子笔庄卜鹤汀所售的名笔,叫“金不换”,从小用到老,每支只要五分钱。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笔,名曰‘金不换’。”鲁迅先生的书法有篆籀之气,又有汉魏遗风,写来字字活脱,个个温雅,从留下的大量手迹,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是用笔高手,所以他应该也是大量书写而不费笔的。在他的日记中我们没有读到他一下子购买几十支“金不换”的记录。

孙晓云四年写烂几百支笔为何惹争议?到底该如何用笔?

鲁迅先生用“金不换”写的书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个书法家,前二三十年可以用笔在写字,写了二三十年以后,一定要用心写字,用头脑写字,否则,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书法,写了一辈子毛笔字,可能一辈子都在门外徘徊。

一支毛笔可以写多少字?肯定不会有标准答案,但是基本可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狼毫与羊毫比,羊毫更耐用;好笔与劣笔比,好笔更耐用;硬一点的纸与柔一点的纸比,写柔一点的纸毛笔会更耐用一点。实践是检验笔法的一个标准,当毛笔越写越顺达,越写越虚灵,越写越耐用,就可以证明你越来越顺乎自然,越来越懂笔法了。

以上就是这次争议带给我的一些思考,不当之处,请多批评!

2018年12月11日喻革良于兰亭书法博物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