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和《红玫瑰和白玫瑰》,张爱玲追寻的爱情"真实"

20世纪40年代,独具才情的张爱玲仿佛横空出世,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自己的文章》里,张爱玲提到过自己在创作时,只愿写人与人之间的小情感。

也正因如此,张爱玲总擅长写婚恋主题,在细节处揭示人性,从平凡男女之间的细碎琐事、以及恩怨纠葛中,带我们品人生的各种滋味。

在对于主人公的塑造上,往往与创作者自身经历有关,在张爱玲的童年,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后又因自己接受了现代思想,总觉得和周围的人融合不到一起,所以在张爱玲笔下,总能察觉出孤寂、以及一种对世事的出离感。与此同时,张爱玲又是一个纯粹的唯美主义者,所以,年轻时的她对爱情满怀期冀。在《倾城之恋》和《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篇代表作里,张爱玲就在范柳原、王娇蕊这两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对于理想中的男性、女性以及爱情的期待与肯定。

《倾城之恋》和《红玫瑰和白玫瑰》,张爱玲追寻的爱情

一.文化休克后的自我认同感

在《倾城之恋》中,男主角范柳原从小在英国长大,因为身份认同问题,无法真正融入其中。后来父亲去世后,他回国继承财产,受过现代教育的范柳原,同样无法和身边的人做到真正的交流,所以一直不被别人所接受,处于孤独的状态。而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王娇蕊骨子里虽有中国人传统含蓄的一面,但她在伦敦读过书,接受过现代思想。由此,也无时无刻不展现出自身的矛盾点。

而文化休克指的是,一个人由于来到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突然而至的文化冲突和不适应感,会让他产生深度的焦虑。

《倾城之恋》和《红玫瑰和白玫瑰》,张爱玲追寻的爱情

范柳原和王娇蕊都接触过两种以上的文化,当他们想融入其中一个时,难免受到另一种文化的拉扯、影响,从而产生明显的不适感,也会因此而受到只有单一文化影响的人群"排挤",所以他们的内心是一样的寂寞不堪。范柳原就曾对流苏解释自己"我有钱,有时间,还用找别的理由?",王娇蕊也是"玩了几年",在外界的压力下结婚,他们都在用表面的风流、潇洒,来排遣内心的空虚。

其实,范柳原和王娇蕊放荡不羁的外表下,有着别人不明白的痛苦。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想证明自己到底是谁,自己的存在是否给别人带来意义。他们的灵魂需要一个歇息的港湾,可以停靠与取暖。对于他们来说,最有可能的,是在爱里找到答案。因为在那里,自己才算真正被别人认可,由此会产生更多对于自我的确认感。

《倾城之恋》和《红玫瑰和白玫瑰》,张爱玲追寻的爱情

二.传统与现代博弈的双重性格

张爱玲在作品中,善于挖掘人物的潜在意识,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人物就在传统和现代文明徘徊中,内心生发出了很多感触,外化到行为上,表现出区别于以往、自己的另外一面。

在人的内心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个镜像阶段,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但当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自己的角色发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也就发生了变化。

拉康曾经提出过:站在镜前的幼儿,看到自己的影像,是最初的自我形象。而当人摆脱稚幼状态,进入有着象征秩序的社会后,角色会更加复杂,自我同一也由此被打破,变成一个分裂的主体。

在《倾城之恋》中,遇到流苏的前后,范柳原就表现出一种分裂感,以及性格的双重性。先前他混迹于酒场舞厅,是一个别人眼里不折不扣的"浪子"。但这种现代做派没有维持多久,当传统美女流苏出现在面前,他的心立刻被俘获,其实说到底,在范柳原的内心深处,一直无比渴望从中国古典文化中获取到精神的滋养,流苏让他感受到了归属感。于是他一改以往的轻桃作风,用特别绅士的态度面对流苏,而这才是他不为别人发现、内心深处的底色。

他会急忙托徐太太请流苏去香港游玩,带她乘着电车兜圈子;看两遍同一部电影;深夜里隔着一道墙,还打电话给流苏说"我爱你";战火中, 他更是不顾安危去救她。在流苏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撑,所以卸下了玩世不恭的一面,表现出一个天真大男孩模样。

《倾城之恋》和《红玫瑰和白玫瑰》,张爱玲追寻的爱情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曾经的王娇蕊,也将各色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但遇到振保之后,她变得专一而情深,她会坐在他大衣之旁, 感受香烟味;精心保养的长指甲把他划伤,她竟剪掉了它们;她每天坐在家里等待,听到电梯声响,一颗心都悬在那里。她发觉自己对振保产生了感情,便大胆说出:"我真爱上了你了",这种对于心迹毫无掩饰的表达,如同初涉爱河的小女孩一般。

当范柳原遇到了流苏,王娇蕊遇到了振保,他们都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有着与以往截然相反的性格。这是因为当他们遇到了心目中的爱人,便重新正视自己的内心,发觉自己的角色发生变化了之后,便极其认真地对待对方和这段感情,并且下定决心,让婚姻成为他们之间感情的最终归宿。

《倾城之恋》和《红玫瑰和白玫瑰》,张爱玲追寻的爱情

三.爱情观——在俗世中保留"真"

在当时,人们的生活普遍艰难,而婚姻更多的是一种自保、或者应付生计的手段。就像流苏对于范柳原,一开始只是希望他能让自己在家人面前扬眉吐气,以至于在范柳原的猛烈攻势之下,也没有轻易就范,就是在等待时机,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益;而振保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维持自己在别人眼里的良好形象,抛弃挚爱自己的王娇蕊,娶了更符合社会对于女性标准的"白玫瑰"。

《倾城之恋》和《红玫瑰和白玫瑰》,张爱玲追寻的爱情

而范柳原和王娇蕊,与周围的人都不一样,他们拥有着比较现代的爱情观,即便寻觅的过程异常艰辛,但他们也选择纯粹的爱情。范柳原在知道流苏的小心思后,觉得流苏只是为了物质和他在一起,而对他本人没有产生感情,所以即便他爱着流苏,也无法接受一段只有单方面爱意的婚姻。而当流苏有一天真正在乎他了、把心思用在他身上时,他才与流苏走进婚姻的殿堂。他曾对流苏真情流露过:"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坊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王娇蕊做得更加彻底,她单恋着振保时,觉得要快速结束掉眼前无爱的婚姻,于是写信给丈夫,希望获得自由。在她毅然决然离婚后,吃尽苦头,振保也让她大失所望,但对于离婚,她从来没有后悔过,这反而是她爱的觉醒、真实面对内心的契机。一天天,她变得成熟了起来,再一次结婚时,她已然可以成功驾驭一个贤妻的角色,即使后来与振保再次偶遇,她也只平静讲述自己的生活近况,没有任何不满和怨恨。

《倾城之恋》和《红玫瑰和白玫瑰》,张爱玲追寻的爱情

在《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范柳原和王娇蕊都勇于直面内心,执着地追求真挚的爱情。虽然不知道前方是否会有重大变故,现实的因素会不会让两人分开,但是在此时此刻,他们的一切喜怒哀乐都是由爱而生,由情而衍。

这其实也是张爱玲的爱情观体现,她将自己对于爱的感知,融入到人物的一言一行——虽然现实有时让人无奈和茫然,但是真爱,永远值得寄予无限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