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菜籃子”的白菜價變化贊基層治理創新

2020年春節,由於疫情大鬧中華,我成了家裡唯一外出買菜的“採購員”。一個星期下來,我對菜價的普遍認識是貴了點。尤其是我們平時吃的一棵大白菜,竟能賣到20塊錢,這在平時只有五六塊錢。還好,隨著企業復工復產,目前北京市場菜價穩定。這不僅為抗擊疫情取勝提供了後勤保障,也穩住了老百姓關於菜價持續上漲的恐慌心理。


從“菜籃子”的白菜價變化贊基層治理創新


大白菜本是最普通的蔬菜,在豐收的季節,看著商販拉著一大車,價格才不過4毛錢一斤。在菜市場一旁的垃圾堆,可以看到許多有一點點瑕疵的白菜葉子就被掰下來扔掉。可現在,一斤幾乎4塊錢,誰還捨得?在某小區,被隔離的居民家,一包蔬菜買50塊,買不買隨意,不買沒得吃,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供需矛盾。

如果菜價不穩定,居民心裡始終擔憂。剛過完初八,在西城區一單位食堂提供的蔬菜外賣顯示,一斤大白菜3塊錢,一棵大白菜下來有20塊錢,一個員工買了2棵,聽說交了61塊錢。2月5日,在虎坊路社區的一家超市裡,一大姐買菜時也買了一棵大白菜,17塊錢。許多居民認為,過年菜價貴是比平時貴,但沒有今年過年貴。2月23日,在東風街道的華冠超市蔬菜區,終於看到大白菜1塊6一斤。其他蔬菜也只是比平時貴了幾毛,而不是像半月前價格幾乎翻倍。

蔬菜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資,只有保障充裕,而且價格親民,保證群眾舌尖的供應,才能穩民心。蔬菜不像豬肉那樣有替代品,可以用魚肉、牛羊肉,甚至人造肉可以替代,因此蔬菜價格不能長期出現“蒜你狠”“姜你軍”的局面。還好,大白菜價格上漲的趨勢只有10天左右時間。

通過春節期間,特別是疫情非常時期,北京主動出擊,能夠迅速控制住超市、菜市場蔬菜瓜果價格穩定,反映了北京市真正把百姓的事兒當成自己的事兒,站在群眾角度及時洞察民生需求,急群眾之所急,明群眾之所需,基層社會治理的成功,包括在疫情非常時期解決百姓身邊菜籃子的煩心事和揪心事上的高效率。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在平時,關鍵時刻起作用。保障老百姓生活必須的菜價穩定,就是讓老百姓在疫情中感受到城市的溫暖,這也體現了首都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在平時下的功夫不是空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