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導語

2020年的春節,清明節,也許是永遠存在我們這一代的國人,記憶裡的幾個節日。

因為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大家在家度過了不走親訪友,宅在家嗎,不串門的,難忘的一個春節。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後,疫情果然在國人的期盼下,無數一線醫護人員,專家,志願者等,和國人積極配合的努力下,出現了勝利的曙光。

在對抗病魔的過程中,也因此出現了一些犧牲。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發佈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


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今年的清明節,也因此成為國人抗爭的一個歷史性紀念。

那麼,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01、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是在“寒食節”和“上巳節”的基礎上,逐漸演變過來的。最早起源於春秋時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


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據傳,周成王年幼時,在與弟弟叔虞的一次耍戲中,削桐葉為圭,說道:“以此封若。”史官聽到後馬上走過來請成王擇日正式加封。成王說:“吾與之戲耳。”史官說:“天子無戲言。”於是成王遂封弟叔虞於唐,稱為晉。

周成王年幼的時候,一次在跟弟弟叔虞的玩耍時,.用小刀把梧桐葉削成了圭(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上圓,或劍頭形)的形狀,說用這個作憑證,給你分封一下。

一旁嚴謹的史官聽到後馬上就來事了,走過來請成王找個日子正式加封,成王說,我開個玩笑罷了。史官說:天子無戲言,帝王說話要算數的,於是周成王就封弟弟叔虞在唐這個地方,稱為晉國,這就是晉國的起源。

晉國傳到晉獻公的時候,晉獻公寵幸驪姬,生了一個兒子,驪姬於是對王位有想法了,乘機害死了太子申生,並準備對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一起殺了,徹底把對阻擋她兒子王位的王子一一剷除。

重耳得知消息後逃出,在外流亡19年。在重耳流亡期間,有次餓的都快死了,有個叫介子推的大臣把大腿上的肉割下來讓重耳吃,俗稱“割股奉君”。

重耳重返晉國取得王位(稱晉文公)後,大封功臣,分3等計賞:上賞賞德,次賞賞才,再次賞功。凡為復國戰死者為首功,授上賞。如:趙衰、穎頡、魏掣、狐偃等都受到賞封,但唯獨沒有介子推。在這種情況下,介子推並不言語,領著他的老母隱於綿上山中(今山西省境內)。

介子推的一個隨從看到這種情況,便懸書宮門。書中寫道:“有龍嬌嬌,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流天下;龍飢乏食,一蛇割股,龍返於淵,安其壤土;四蛇人穴,皆有處處;一蛇無穴,號於中野。”

大致意思是,從前有一條龍龍困淺灘,肚子餓的要死時,缺乏食物,一條蛇把大腿上的肉割了,割股奉君,潛龍在淵後,其他的蛇都有居所沃土,唯有那條蛇洞穴都沒有,在野外哭泣。

晉文公得知前因後果後,大驚道;“此寡人之過也!”於是便派人尋找介子推,但就是找不到。後來聽說介子推藏在綿上山中,晉文公便親往求訪,找了好幾天還是找不到。

這時有人說介子推對母親很孝順,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帶母親逃出來。

晉文公覺得此話有理,就讓軍士舉火焚林。大火燒了3天,介子推始終不肯出來,最後母子相抱,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

晉文公找到介子推母子屍體,非常悲哀。為志其過,改綿上山為“介山”。

因為燒山這1天是三月五日清明之時,晉國人為懷念介子推,當時1個月內都不忍生火做飯,盡吃冷食。以後漸減為3天,命為“寒食節”。

據《後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後來經過長期演變,三月五日(農曆)就被定為清明節。直到現在,農村每逢清明,家家都在門前插柳,並祭掃祖墓,以悼死者。

02、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古時候的人們,過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有:祭祀祖先、踏青、植樹、放風箏

踏青


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


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陽春三月,郊遊踏青,明媚的春光,豔若桃李,確實是春遊的好時光。

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植樹


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祭祖


清明節起源於何時?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表達了國人對祖德似海,宗功如山,對先人的思念。

正因為國人字為先的傳統,隨著歷史的沿襲,和人性的使然,使得我國成為一個令世人豔羨的,以孝治國,文明有禮的禮儀之邦,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景仰與尊敬。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古時候的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全部內容了,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可以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