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公文寫作六大要領之內容要翔實

公文的內容要因需要決定長短,但不論長短內容必須翔實。內容務求符合客觀實際,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並從實際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工作原則與方法,使公文具有其實性與可行性,公文內容失其或者所提對策脫離實際都會導致領導機關決策的失誤,直接危害機關的各項臂理事業乃至國家利益。

北宋時期,與范仲淹同考入進士的騰子京,因遭誣陷被貶為岳陽知州,騰子京在修岳陽樓後計劃修建僵江大堤,並約范仲淹撰寫《僵江堤記》,後因工作調動之故大堤未能修成,而《僵江堤記》卻廣為流傳,並載入文集,因內容失真而成為笑柄 。

乾隆皇帝的"檢討碑" 在中國歷史上,封建帝王將自己的錯誤刻於金石,傳諸來世的事例,極為罕見。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古城曲阜的古泮池上卻有一塊乾隆皇帝親手書寫的"檢討碑"。乾隆為什麼要在此處立這樣一塊碑呢?原來,乾隆在其執政期間,曾9次來到曲阜,並在這裡留下了大量詩文。古泮池位於曲阜城南隅,泮即"半"字,因水池是半圓形,故稱為泮池。相傳古魯國在此設立學宮,後為孔子教授學生時 的課餘遊憩場所。公元1756年乾隆第二次來曲阜時,人們在景色美麗的古泮池北岸為他新建了一座行宮。乾隆朝聖禮畢,來到行宮,面對怡人的景色,詩興大發,隨口吟道:"千年古柏城頭綠,過雨春花水面紅。"吟完似覺餘意未盡。這時他突然想起有一本書上稱今天的曲阜城為"新城",並記得這城是明代時由東郊"舊城"遷來這裡新建的。他想古泮池屬魯國遺蹟,理當在舊城才是,怎麼會在新城之中?大概是人們以訛傳訛的結果吧。於是他提筆又寫下了"十里東郊舊魯城,新城安得泮池名"的句子。乾隆此次來曲阜所寫的詩,當年全部被刻成石碑,立於古泮池旁。其實曲阜古城本在此處。宋代時因保存古廟等遺蹟,大中祥符年間將城從今址移到城東10多里的地方重建新城,改名為仙源縣。明代因仙源縣遭受兵亂,又將城遷回舊址。這樣一來,古泮池仍在古魯國"泮水"的舊所。當時,乾隆對於自己的判斷,並非沒有懷疑,但一直沒有機會進行仔細的考證。直到公元1762年,他第四次來曲阜,經過廣泛查閱史籍,才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弄清了"今之曲阜縣治,實即古魯城也"。他深為自己前詩中輕率下結論的做法而後悔,又寫下了第三篇<>詩:"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館仍今日駐,池是故時清。" 乾隆寫完之後掩卷沉思。他想詩中筆誤的出現,主要是自己讀書不認真仔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深入調查研究就下結論的結果。為了告誡後人不再重蹈覆轍,決定把自己親身經歷的這件事寫出來,刻之金石,以示來者。於是他便題寫了有名的<>碑。文中敘述了上述事情過程之後,寫道:"甚矣,讀書之忌粗疏浮過,不沉潛深造、博綜詳考,執一為是,譬為禾者鹵莽耕而鹵莽獲,確手其弗可也。"因此,公文撰寫人員必須深入實際,認真做好調查研究工作。

瞭解享理要全面,材料使用要充分,能將問題說明清楚、明白,使每位讀文章的人都能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恩。撰寫要把握時機,及時迅速反映情況,講求實效。寫得及時,就能與行政管理活動保持同步,使公文其正發揮社會效用。拖拖杏番,就會廷誤時機,使公文減少甚至喪失應有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