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第八講 從“張儀與司馬錯”之爭,看秦王審時度勢。

《資治通鑑》第八講 從“張儀與司馬錯”之爭,看秦王如何審時度勢。

隨之時間的推移,歷史很快來到了周朝末期,此時戰國七雄已經確立,那麼秦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當時巴國和蜀國,也就是現在的成都和重慶附近,此二個地方非常的亂,秦國作為離他倆最近的大國,相繼接到了來自兩個國家的邀請,此時秦國內部在戰略上形成了兩方面的意見,以張儀和司馬錯為代表,我們還是先看看原文:

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秦惠王欲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週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論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其中在戰略問題上,張儀的觀點鮮明,想要成事,就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只有靠近權利中心,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們秦國才能始終處於權利的中心地位。而司馬錯認為,目前秦國的實力不夠,現在去爭權利的中心,不但不能到達目的,反而暴露在大家的舞臺上成為眾矢之的。目前巴蜀之地田熟地沃,正好是戰略大後方的良地,也只有這樣才能養精蓄銳,發展經濟,用現代人的話講叫“悶聲發大財”。可以看出,當時這種具有時代意義的戰略眼光,非常的不容易,後人用無數的歷史去證明了這個觀點的正確性。最終秦王接受了司馬錯的建議,“王從錯計,起兵伐蜀。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從那開始,秦國真正走上了統一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