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共造長平劫,殤人蝕魂千古罪

公元前262年,秦軍大舉進攻韓國,攻佔了韓國的野王地區。野王地區對於韓國有多重要呢?一旦野王被秦國佔領,位於北部的上黨地區就徹底和韓國本土絕緣,成為了飛地,落入秦國手裡是遲早的事。


秦趙共造長平劫,殤人蝕魂千古罪

那麼,秦軍為什麼要進攻韓國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大背景。戰國中期之後,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猛增,進入到戰國七雄裡的第一陣營。尤其進入到公元前3世紀以內,秦昭王繼續推行改革,加快兼併步伐,當時的東方六國均無法單獨與之抗衡。但其中,趙國卻為秦國所忌憚。趙國自趙武靈王施行改革後,國力迅速增強,他的兒子趙惠文王當政期間繼續推行武靈王時期各項改革措施,使趙國成為了除秦國之外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這樣看來,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爭似乎不可避免。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公元前270年,秦國圍攻趙國的閼與地區,趙慧文王任用趙奢為主將來馳救,趙奢巧施障眼法,以誘敵之計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使秦昭王吃到了第一次敗仗,也打破了秦軍的不敗神話。趙奢也因此一戰成名,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地位竟與廉頗藺相如相當。這次戰役過後,也使得秦國此後幾年不敢再與趙國發生正面衝突。


秦趙共造長平劫,殤人蝕魂千古罪

但是,已經強大起來的秦國此時是閒不住的,他的兼併擴張之路已然開啟就沒有停止的理由。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一次戰爭的失利阻擋不了秦國崛起的步伐。此時,秦昭王改變軍事外交策略,開始施行他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很快,秦國就把矛頭指向了韓國這個小鄰居。

韓國在當時確實弱小,不費吹灰之力,秦國的兵峰就劍指野王,將韓國的野王地區佔領,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秦國佔領野王也正是看到了可以將韓國國土一分為二的絕大利好。上黨地區的孤立正是秦國將其吞併的必要條件。

此時韓國的國君萬分驚恐,派人向秦國乞和,答應割上黨地區給秦國。咸陽殿裡,秦昭王此時正是洋洋自得:上黨地區唾手可得,自己國家的國土面積又可以擴大,軍事力量就可以延伸到自己的心腹大患—趙國的咽喉地帶。

但,事與願違,在這個似乎局勢既定的情況下橫生出了一道波折,上黨地區的郡守馮亭不願投降秦國,竟然攜城向趙國投降,這一行為不僅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連趙國的國君也是一臉的不可置信。

而此時的趙國國君已經換成了孝成王,他英明的父親惠文王,四年前已經病逝。當看到這樣一大塊肥肉送到自己嘴邊,孝成王自己不免也思忖起其中的厲害關係。然而,終究抵擋不住利益的誘惑,孝成王接納了上黨郡守的投降。

這一消息很快通過前線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怒不可遏:你趙國欺人太甚,竟奪我口中之肉。

公元前261年,秦昭王發令增兵前線,派主將王齕領兵指揮,先是繼續攻打韓國,給韓國予以敲打,然後繼續北上攻佔上黨地區,同時趙國由廉頗任主帥發兵駐守上黨地區,兩國在長平地區展開對壘。

在戰爭的前期,秦趙兩國進行了短暫的大兵力的正面交鋒,趙國步步敗退,於是擅長防守的趙國主將廉頗開始發揮他的作戰及指揮優勢,開始堅守不出。果然,廉頗的這一方法很是奏效,秦軍竟一時無法衝破趙軍的防禦,戰爭開始進入到鏖戰階段。

然而,在僵持了一段時間後,作為趙國國君的孝成王首先坐不住了,鏖戰消耗的是國力,趙國的國力經不起這樣消耗,他逐漸對只防不戰的廉頗失去耐心。同時,秦國也派間諜來趙國國內散佈謠言,“

唯趙括可與秦軍一戰”成為當時邯鄲城裡流傳最盛的話語。於是孝成王決定用換帥來試圖改變戰局。


秦趙共造長平劫,殤人蝕魂千古罪

這時,已逝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果然成為了孝成王眼中的不二人選。就在孝成王決定啟用趙括的前夜,趙括的母親出面極力阻攔,“知子莫若父母”,她知道自己的兒子平日裡雖然兵法謀略信口拈來,似乎謀略在胸,卻並不是一個實戰的將才。她試圖用自己的良言來勸阻孝成王。

但此時孤注一擲的孝成王,對勝利的渴望已經荼毒於心。最終趙括的母親還是拗不過孝成王的堅持,於是頗感無奈地對孝成王說:“如果比役我軍戰敗,請不要對我的家族實行連坐!”孝成王聽後滿口答應。不料,正是這臨陣換帥,成為了長平之戰的轉折點。

趙括很快走馬上任,率二十萬援軍置兵中軍,他一改廉頗堅守不出的策略,開始主動對秦軍出擊。秦國方面,在知道己方的離間之計得以成功,趙軍主帥由廉頗換成了趙括,秦國也開始秘密更換了主帥,派名將白起率軍與之對壘。


秦趙共造長平劫,殤人蝕魂千古罪

白起,何許人也?說他是戰國第一名將一點也不為過。伊闕之戰大敗魏韓聯軍,鄢郢之戰攻陷楚國國都,華陽之戰打敗趙魏聯軍,這三大戰役的取勝足以奠定其一代明將的地位。

此次戰役中,當得知秦國主將是王齕的時候,趙國的平原君就曾經說過,若是白起率軍來戰則無人能敵,但王齕來襲,廉頗可與之一戰。於是便有了廉頗的掛帥出征。就連趙國新上任的主帥趙括之所以敢於應允出征,也是看中秦國的主帥不是白起。

這些,似乎已經為戰爭的結果埋下了伏筆。趙括領兵大舉進攻,秦國佯裝敗退,引趙軍深入到秦軍壁壘之前,這時候秦軍三軍用力,全力保守壁壘。天真的趙括以為這是秦軍的負隅頑抗,於是令全軍出擊,圍攻秦軍營壘,待到趙軍全軍傾巢出動,白起命一部軍隊從後方截斷趙軍退路,再安排另一軍隊從中間閃電突擊,將趙軍隊伍一分為二,同時精明的白起派部隊截斷趙軍的糧道,趙軍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徹底被秦軍包圍在了長平地區,敗局已經無可避免,突圍成了最後一條生路。

一次又一次的突圍被秦軍防禦下來,戰勢不可怕,可怕的是糧食補給已然完全被切斷,斷糧更成為了趙軍最大的恐懼。他們飢腸轆轆,無力抗戰,每一次的突圍只能是屍體又一次的累加。恐懼加上飢餓,已經使他們忘記了自己是一方作戰的將士,他們開始剖屍而食,嗜血解渴,絕望縈繞在每一個趙軍將士的心頭。


秦趙共造長平劫,殤人蝕魂千古罪

斷糧已經四十六天了,趙括團結起將士們決定再來一次突圍,他們鼓起最後一點力氣,前仆後繼,向秦軍的營壘做殊死突圍。秦軍的箭矢密集地向趙軍襲來,這注定是無謂的抵抗。終於,趙軍主帥趙括身中數箭倒在了血泊中。

主帥的陣亡成為了壓垮趙軍將士們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放下武器,俯首投降。白起完成了他人生中又一個傑作。

然而,白起做出了將成為他一生汙點的一個決定,他下令將近四十五萬趙軍將士無論死傷與否全部坑殺活埋,只將二百四十個年紀稍小的釋放,使生者散其威,令聞者攝其魂。

長平城外風蕭蕭,老驥伏櫪謀先機。

紙上千軍全不懼,殺神從來不談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