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知识走向工具,心灵趋向附庸

许多教师并不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在教授所熟悉的知识时,往往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一个成人与儿童之间心灵联通,这个问题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情况表现。

因此,教师仅有学问是不够的,更要注意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衔接作用。

孩子的教育:知识走向工具,心灵趋向附庸

跟随老师的学生们

1.曾经的教育好坏,与管理能力强弱有很大关系

一位豆瓣网友说:“以前的老师真的会打你,但是也真管你;而今的老师已经不敢打学生了,但是也不会真管他们了。”

教育的得失,如何评判?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对于学生的管控能力对于成绩的影响力比较大,尤其是班主任。许多人由于在儿时因为遇到一个善于管理的老师而获益,这种坚强有力的管理,能够让整个班级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氛围中。

孩子的教育:知识走向工具,心灵趋向附庸

严厉的老师

这种曾经的现实是否也能指导现在,还是值得商榷的,那是一个法治化比较缺乏的年代,班级的好坏确实需要一种威严,防止走歪。人们用这种静止的态度来看待世界,很可能是由于一直的教育本身其实更多立足于一种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联系生活的运用

2.教育更多还是像是传授一门手艺,只是更加复杂了

许多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绝缘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光耀门庭,或者有个出路,他们并没有对于知识的崇敬之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学好数理化与学好一门手艺,没有什么区别,更多只是形式的,又因为学习的方式与历程那样的枯燥,对知识没有任何好感。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很难建立对于求知的信仰与积极的态度,也缺乏由信仰与积极态度推动的严密的思辨能力。

孩子的教育:知识走向工具,心灵趋向附庸

打开的书

3.教师的知识无限制地超出学生认识的范围,这是一种衔接的不匹配

老师与学生。前者在熟练的经验世界里,而后者相对而言并不匹配这种经验范围。因此,老师会在想当然的意识里对于孩子的世界进行知识灌输,这种灌输效果的取得,是由高考这样的制度进行评判,因此,很难检验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存在,又以怎样的情况去适应现实。因此,这个更考验的是一种枯燥训练的结果,而不是对应社会生活的判断能力,为人父母常常并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种

内心信仰缺乏与思辨能力的孱弱,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应对社会的内心不坚定与精神的萎靡

在漫长的求学时光中,年轻人都是静坐,而后脑力的集中,而对于外在世界的思考与行动就相对缺乏了。或许那些家境良好,父母眼光比较长远的,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补上生活的知识,以便在未来进入社会时不是那样的突兀与慌乱。

许多一般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未来,就容易呈现出一种简单化,读书,或者谋求一项手艺,以此安身立命;前一种情况完成鲤鱼跳龙门,后一种其实很大程度上依然继承着父辈的衣钵。在与社会充分接触实践之前,更多的是通过虚拟的信息世界了解现实生活,只是,虚拟的方式接触刺激了他们的欲望,但是对于真正能力的增长效果并不理想。这徒然增加了未来对于现实生活的焦虑感。

孩子的教育:知识走向工具,心灵趋向附庸

教育的多元

显然,一般学校的教育资源,尚不能完成这种具有真正社会意义的教育,单一的老师也不能在教授中去完成这一使命。

4.成年有学问的人具有更加广阔的知识组织方式与背景,但是儿童的组织方式往往有限,他们更是以兴趣为中心

有学问的成人有着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可以将各种事实相互关系有效组织连接,他们拥有的材料非常广泛,而且逻辑互联的。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这种基础并不存在。他们的材料并不固定,且相对孤立,其内心的触角在抓住这些材料并进行组织时就显得非常吃力,这需要相当时间的训练才能把握。

但是说儿童并没有组织的经验,只是由孤立的片段所构成,这种看法不正确。儿童经验的组织和他的直接的实际兴趣中心有联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心灵教育应该重视与心灵相关的活动,这种学习应该随时与生活、教材互相联系,否则以形式的飞驰,而忽略内在心灵营造,这势必让心灵因为没有足够的锻炼,而在未来缺乏激情与活力,这种活力应该与年龄共同成长,因为儿时的活力与成年人活力,必然面临不一样的任务。

学校的教材和学生的需要和目的脱离,仅仅变成了供人记忆、在需要时背出来的东西。”——约翰·杜威

孩子的教育:知识走向工具,心灵趋向附庸

教育家约翰·杜威

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则认为,这种心灵的不完善,是未来长大成人后表现懒惰的一个根源,具有很大的危害。

虽然从形式看,现在设置的教材科目远比以前复杂和有深度,但是这仅仅是作为机械训练的存在,儿童成长过程在不断进行这种训练时,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训练心灵的作用,因此心灵的成长必然是滞后的,心灵在背负这些现代知识时,无法融会贯通,这个历练其实并没有完成。

儿童长大后,所面临的世界比之曾经更加纷繁复杂,要求其驾驭的能力也就越高,这需要同等心灵来应对,这是曾经的年代,狭窄的成长渠道所不能胜任的。知识的吸收与心灵的成长应该走在共同进步的大道上,相得益彰,在生活的路上保持蓬勃朝气

著名教育家滕大春说:“

天真活泼的儿童硬要依附与屈从各种遥远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不能理解,也不喜欢,这就等同于捆绑在对他们毫无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

知识的学习越来越走向工具化,而心灵的培育也紧紧尾随这个工具,走向无限的竞争;成才的多元走向竞争的单一,引向了遥远而不可捉摸的未来。

孩子的教育:知识走向工具,心灵趋向附庸

未来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