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為什麼你還沒上岸?

想想自己是不是處於這樣一種狀態:為了完成表面上的學習任務,每天只是機械地聽課、刷題。效率很低,進步更少,過不了太久,就堅持不下去,隔三差五冒出放棄的念頭。

有的戰爭註定單槍匹馬,有的上岸註定艱難萬險。或許是因為你還沒有做好準備,就上路了,才讓你越走越疲倦,看不到終點。

公考,為什麼你還沒上岸?

公考,為什麼你還沒上岸?

公務員考試的整個備考過程,確實會比較無聊,因為都是些反覆學習的過程。在任何階段不要放鬆警惕,不要輕易有學習累了,就要休息放鬆一下的想法,所以要儘可能轉變思維,把學習當成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項任務,那樣就會輕鬆許多。

可能你每天都會拿起書本和試卷,聽完課又做了很多習題,花了數小時在上面,覺得自己該做的都做了,但是又覺得沒有什麼變化和進步。那是因為在你的內心深處,你還沒做好準備。

牛吃草公式、溶液畫圖法、基期比重、間隔增長率……這些大概率會考的考點和公式你都記住了嗎?沒有,那究竟每天都在學什麼?

儘量保持每天固定的學習時間,剛開始第一天學習和臨考前一天的學習時間應該是一樣的,不要有一開始我先慢慢來,到後面再多加把勁的想法。

既然後面可以加把勁,前面為什麼不也多加把勁呢?難道是本來打算用80分的狀態去備考,覺得離考試還很遠,就放鬆到70分去學習,然後到了臨考前的時候再提到90分的強度學習?

公考不是過及格線就能通過,而是要想方設法獲得高分。所以你必須從一開始就抱著100分火力全開的姿態做好上拳擊臺的準備,不要給你的對手任何機會。

公考,為什麼你還沒上岸?

不管考過多少分都不要輕易放棄,多下點功夫分數就能上去,我畢業第一次公考筆試拿了88分,在九個月後的再次公考中,就拿到140了。

以前我總容易定不下心來,看不懂的就不學了。現在發現,其實看不懂的內容,再多看三遍,五遍,很可能是可以看懂的。當然,只是看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要去寫,去總結,記錄自己和答案的差距。

前期主要圍繞方法精講學習,有時間的話可以聽兩遍方法精講,吃透方法精講的課程再去聽真題實戰。聽直播或者回放看個人狀態,我比較喜歡聽回放,可以自己把握節奏,聽不懂的還可以馬上退回去再聽一遍,也方便暫停做筆記。

我的學習模式是:預習→聽課→做筆記→做大量真題練習→總結。

看視頻之前要預習一下視頻內容對應的講義,看視頻的時候聽老師講解題目的解題方法和技巧,用一本獨立的筆記本做好課堂筆記,聽完課後找《強化練習題》把剛才上課內容的題目寫完,然後在App刷對應知識點的散題,看自己在課上學到的解題方法能不能對付其他真題。

這裡說的總結,不是看看老師今天講了多少頁講義,自己寫了多少題練習,而是要在一天結束之前回憶一下今天的上課內容,老師教給你的解題方法、公式等等,能不能全部在大腦複述出來;如果不能,明天要繼續今天的內容。每週還要按時參加模擬考,考完認真看每道錯題的解析。

而申論更多的是要結合材料提出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對策。主要是結合材料,至於怎麼提取材料內容作答,去聽申論的方法精講。有時間多做幾次智能批改,下筆次數多了,就會發現申論的時間一定是夠的。

考前一個月左右就要開始做真題套題,嚴格按照考試的時間做。這是一個查缺補漏的階段,一是可以直接看到自己薄弱的地方在哪裡,發現一些可以避免的低級錯誤;二是可以看看自己在每個題型花費的時間與正確率是否划算,如果有的題型用的時間多,正確率又少,就需要考慮一下問題出在哪裡,是不是需要調整一下時間的分配,比如資料分析20題就絕對不能超過25分鐘,超過了就放棄。到真正考試的時候,根據平時做套題調整的節奏來就好。

公考,為什麼你還沒上岸?

筆試,沒有捷徑可以走。考試這種事情,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很多人等到報名了才開始學習,然後希望可以順利考上。考不上了就說,我在職備考很忙啊,沒有時間複習啊,我這裡忙那裡忙沒時間看書啊……想要考上就需要做好的準備,要麼就不要考,指望通過碰運氣來通過考試,完全不靠譜,騎驢找馬的結果很可能是碌碌無為。

很多同學做行測的一個很大誤區是,不做數學題。後果是,大家都不做數學,所以你和大家的分數就差不多。我學行測的突破點就在於做數學題。很多人會說自己是文科生,沒有數學頭腦,那麼我告訴你,我也是文科生,高考數學不到60分,現在資料分析依然可以1分鐘1題並且正確率保持在80%以上。

從第一次高考345分到可以拿行測80分,我相信後天的發力可以彌補底子差,基礎差的說法。既然知道底子差的話,那麼為什麼不比別人多花幾倍的時間去學習呢?

我看好所有認真的人,努力是必須的,但如果光靠努力和認真就想有所達成的話,這個世界上並不缺比你努力的人,方法和技巧更重要。

當你付出所有的東西來追求你的目標,假如真的失敗了,也不必灰心,至少全力試過了。雖然付出不一定都有回報,但如果不付出的話,你又能得到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