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最近有傳言,說什麼加拿大、越南、老撾等產糧大國不向咱們出口糧食了,可能會導致糧價上漲。結果一群人跑去超市買米買面,搞得人心惶惶。

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搶購糧食

說到底,這是隻是西方國家再一次向我們發動了糧食戰爭而已,目的是從中國賺點好處,順手哄抬中國糧食價格讓中國民心不穩,最主要的目的是讓中國人“一餓回到解放前”。


中國為什麼農業發達?都是被逼出來的

如果說拿黃河、恆河和印度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尼羅河這四個文明古國的母親河進行比較,黃河的排名是最後一個。

尼羅河每年漲潮會把養料從河底翻出來,相當於自動施肥。兩河流域被譽為“流淌著蜂蜜與牛奶的土地”。而印度河和恆河,沿河兩岸土地肥沃四季如春,物產豐富取之不盡。反觀黃河,灌溉區域不但少於前者,而且每幾年就要發洪水,兩岸的百姓流離失所,多少朝代被黃河的大水沖垮,多少百姓被黃河奪去性命。儘管中國人後來對南方和東北進行了開發,但是旱澇保收的土地,中國還是太少了。

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印度大米產量遠大於中國大米

簡而言之,印度的土地可以打80分,中國的土地也就60分左右。中國人在最不適合農耕的土地上農耕了五千年,時刻與飢餓作鬥爭。

但是在資本的控制下,印度必須一邊餓死人一邊賣糧食

印度的大米出口佔了全世界25%,是出口大國,但是印度的人均糧食佔有不足中國的一半,也就是說大量的印度人民依然食不果腹。

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印度的窮人是吃不起飯的

印度從來沒有進行過土地改革,土地的權力都在地主手裡,產出的糧食也在地主手裡。如果西方或者中國按一斤三塊錢收購,但是印度的窮人只能負擔起一斤一塊錢收購,地主會毫不猶豫地出口大米給外國,至於餓死多少窮苦百姓,他們不在乎

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印度肥沃的土地卻救不了印度百姓

2007年印度政府也進行過糧食禁止出口令,但是僅僅幾年後就不得不廢止,因為大量的糧食國內無法消耗(窮人還是買不起),反而導致經濟的倒退和農業損失。所以,印度的窮人每天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種,卻窮得米都吃不起,白花花的大米寧可出口也不給窮人活路,這也是印度政府的難處。


我國多次與外國勢力交手,各有勝負

2005年小麥引起的糧食戰爭,中國勝利

零五年,國際糧食市場上的小麥價格由300漲到1330翻了4倍(計量單位是專門計量糧食的單位)但是中國國內的糧食價格只是從原來的價格漲了0.7倍。

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小麥

在中國糧食漲價的過程中,外國資本和一些國內企業瘋狂購進國家發放的儲備糧,準備趁糧食漲價大賺一筆。

如果他們得逞了,我們就會像當年國統區的人民一樣,資本家瘋狂提高糧食價格使得糧食價格飛漲,百姓吃不上飽飯甚至會有人被餓死。

但是,他們小看了中國的國家糧倉——中儲糧,在瘋狂吃進了上億噸糧食後,中儲糧還是能不斷地售出億萬噸的糧食。這樣使得外國資本和國內企業不知道中儲糧到底有多少糧,他們不敢再瘋狂吃進了。

不但沒有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反而不得不以低於國家價格的價格出售,再加上零八年的金融危機,大量外國投機企業和國內投機企業破產,中國中儲糧大敗外國資本。

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中儲糧

在這裡告訴大家,中儲糧、各地糧倉和農民的糧食加起來一般在十億噸左右,請大家算算自己每天吃多少斤,全國人每年吃多少斤,可能會發生饑荒嗎?


2004年第一次大豆引起的糧食戰爭,中國慘敗

大豆是中國糧食中的短板,在保證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的條件下,中國的大豆75%要進口,也就是說大豆是西方勢力最好的跳板。

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豆粕是很重要的畜牧業用品

正是因為中國對大豆的大量進口導致了當年糧食戰爭的慘敗,外國企業提高了大豆的價格謀取利益,但是隨之而來的事情更可怕。

本世紀初,西方國家有意提高大豆價格,中國的豆農得知大豆漲價開始大面積種植大豆,國內的榨油企業也開始大量擴產增產。隨即外國企業立刻開始降低大豆價格,最後使得中國的豆農嚴重虧損,中國的榨油企業大量倒閉被外國收購,外國資本立刻進入中國幾乎壟斷了中國的榨油業。

第一次大豆戰爭中國慘敗,但是為第二次大豆戰爭留下了教訓。


第二次大豆戰爭,中國小勝

零六年開始,外國資本利用對中國的榨油壟斷準備再撈一筆錢,美國大豆從500增長到1600多,隨即豆油從5000元一噸漲到了15000元一噸,豆粕的價格也開始增長。

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美國大豆

如果此時政府再不進行干預,中國的第二次大豆戰爭依然會慘敗。

不過國家很快意識到問題,先是以行政命令規定了企業豆製品的漲價幅度,隨即再調用中儲糧的物資,把小包裝的食用油定點發售維持市面價格。在大量國產豆油進入市場的情況下,豆油、豆粕等產品的物價開始下跌,從15000一噸降至10000一噸。雖然只是降低了5000元,但是對於外國資本和國內投機企業卻是致命的,許多小規模企業因此吃了大虧。

大豆戰爭是可以輸的,大不了少吃肉少用油,但是糧食是必須保證的,少一斤都不行,中國餓死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不是第一次被“斷糧”了,別擔心,國家早就和他們交過手了

之所以我們還能買到米麵,都是國家數億噸的糧食在支撐著,十八億畝的良田是中國人的最後保證,“即使顆粒無收,中國的存量足夠十四億人吃三年”,配合國家穩定糧價,打贏這次糧食戰爭才是我們真正該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