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子當如孫仲謀入手,探析東吳君主孫權的用人之道

引言

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種對孫權的評價,最開始其實出自於曹操。當時曹操在濡須口與孫權對峙一月有餘,曹操的兵馬耗盡處於劣勢,所以面對孫權的挑釁遲遲不肯回應,想要拖延時間找到突破的方法。沒想到孫權竟然親自駕船駛入曹營,他在參觀了一番曹軍內部後,演奏著歡快的樂曲離去,曹操當時遠遠望著對面孫權離開仍整齊嚴明的軍隊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對孫權小小年紀就能夠掌管好東吳,感到十分佩服。

東漢末年東吳能夠雄踞江東與曹魏、蜀漢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著得益於孫權在位期間打下的堅實基礎。孫權掌權時,論軍事力量曹操最強大,論團隊凝聚力劉備最穩固,而孫權一個少年又是憑藉什麼能夠與曹操、劉備集團對峙?東吳又是如何發展成能夠與其他兩個集團對峙的力量呢?

從生子當如孫仲謀入手,探析東吳君主孫權的用人之道

赤壁之戰

一、斡旋尋求平衡之道

孫吳政權中分為兩股力量:一股是因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大地遷徙而來北方士大夫、大家豪族等,另外一股是江東本地的世家大族。

這兩股力量分別以張昭與周瑜馬首是瞻,表面上都很友好和諧,但是都在暗地裡較勁,經常會出現糾紛。這一切孫權都看在眼裡,平時他依舊禮待張昭,信任周瑜,對於一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直潛伏等待一個好機會來解決這個問題。

從生子當如孫仲謀入手,探析東吳君主孫權的用人之道

周瑜

赤壁大戰前,張昭等人因為有私心而大力主張投降,結果犯下了嚴重的原則性錯誤。本以為孫權會降罪於他,但是他並沒有對這一群人施以懲罰,而是從長計議,既往不咎,在後來很多次戰役中,仍然對這些人委以重任。張昭等人自知理虧,感恩於孫權的不予追究,感動於孫權的不棄之恩,從此以後對孫權忠心耿耿沒有二心,也逐漸收斂了對江東士族的打壓和針對。

對待北方豪族,他適當的忍讓和重用,兩計並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贏得了北方豪族的忠心。而對以周瑜為代表的江東武將們,他採用的是懷柔政策。他將孫策的遺言告訴與周瑜聽,並讓母親當週瑜面說出要求自己應該將周瑜當作兄長對待的肺腑之言,使得周瑜在孫策棺前感動地痛哭流涕:“敢不效犬馬之勞,繼之以死!”打完這出感情牌之後,他又用行動明明白白表達出自己將周瑜視為兄長的尊重,拜周瑜官至偏將軍、大都督。

他毫不忌憚周瑜在當地急速增長的威望和盛名,也不介意張昭等人過去在過去主張投降的一己私心,孫權非常清楚比起這些事情,團結好集團內部,爭取這兩股力量對自己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兩股力量的統領者,張昭帶頭支持他,周瑜誓死效忠他,不僅能起到穩定集團內部的作用,也為孫吳集團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本框架。

從生子當如孫仲謀入手,探析東吳君主孫權的用人之道

張昭

二、善於處理群臣間矛盾

群臣之間難免會政見不同,這時候免不了出現各執一詞、爭辯不休的場面。政見不同,支持人數也就不同,有多數派也有少數派,到底如何平息群臣的爭辯,防止群臣傷了和氣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而面對意見不合的群臣,孫權也有他的應對之策。只要他認為臣子在政治上有可取之處,是個人才,他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對其從道義上、行動上的支持,所以很多人才都能夠在他的手下得到重用,一展身手發揚自己輔助的才能。

當時有一位大臣叫做甘寧,字興霸,是巴郡臨江人,他年少時有才又有俠氣,當地很多人都很樂意跟著他,聚集了一群人成為他們的小頭領。後來他輾轉依附劉表和黃祖,一直因為人微言輕不得重用,於是選擇歸附吳國。但是很多大臣都不喜歡他的性情和過去,認為他是一個只講究打打殺殺的粗鄙之人。但是孫權仍然給了他如老臣般的待遇,甘寧便向孫權獻計攻打昏庸無道的黃祖,因為黃祖兵力與財力物資都匱乏,而江夏在黃祖的統治下軍人軍紀混亂、民眾不事農耕,先打下黃祖乘勝攻下楚關,便可向西攻取巴蜀。

從生子當如孫仲謀入手,探析東吳君主孫權的用人之道

甘寧得到重用

這個提議一出,就遭到張昭的反駁,他認為輕易出戰會導致天下動亂,引起了兩人的爭執。孫權舉杯勸道:“興霸,攻打黃祖的任務就像這杯酒一樣就交給你了,倘若你打敗了黃祖,你有了功勞,那麼何必在乎張長史的話呢?”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有記載:寧陳計曰:“今漢柞日微,曹操彌憍,終為墓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單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香戈已甚,時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權深納之。張昭時在坐,難曰:“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寧謂昭曰:“國家以黃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權舉酒屬寧曰:“興霸,今年行討,如此酒矣,決以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抑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權遂西,果禽祖,盡獲其士眾。遂授寧兵,屯當口。

孫權在面對張昭與甘寧的爭執時,並沒有嚴令去喝止和責備誰,而是藉著勸酒的由頭,不僅沒有接著張昭的話說下去,還說了一些寬慰甘寧的話,這實在給了甘寧支持,而張昭也自討沒趣,就打消了阻止甘寧的想法。這一做法讓甘寧得到了恩准,又讓張昭有了臺階下,在私下群臣之間才不會有怨言。

從生子當如孫仲謀入手,探析東吳君主孫權的用人之道

張昭反駁甘寧的提議

三、遏制群臣之間的誣陷彈劾

作為君主的孫權深知,臣子之間因為立場和利益衝突,會導致臣子之間出現互相包庇或者是彈劾,甚至無中生有的事情發生。這種暗地競爭的情況,在各個朝代都有出現,並且經常是惡勢力惡人先告狀。孫群早就想到了日後會出現這種狀況,到時候難分真相,甚至會聽信惡人的勸告,做出不利於統治的行為決策。所以孫權在支持少數派觀點的同時也會保留多數派的政見,必要時敲擊多數派以示警戒甚至不惜打壓,但是臣子的主張只是參考,孫權還是要看自己的想法權衡利弊。

每次決策,孫權在廣泛聽取臣子意見的同時,他並不會輕易更改自己的主張,更不會任由多數派來綁架自己的決策。赤壁之戰發生之前,朝堂上爭論不休是戰是和,大多數臣子都主張投降,如周瑜等人就主張背水一戰。

從生子當如孫仲謀入手,探析東吳君主孫權的用人之道

孫權聽取群臣意見

孫權心裡本就決心一定要抗曹,緩兵之策孫權只能表現出“中立”的樣子虛心聽取意見,盡力往主張方向上指引。然而朝堂上主張投降的聲音一浪接一浪,兩派之間的爭鬥越來越激烈,在少數派快要失敗的時候,他拿出寶劍斬斷面前桌子的桌角,大聲警示群臣:“主降之人猶如此桌!”,可見作為管理者,孫權還是保留了自己的威信的。

四、恩威並施,拉攏人心

軍中有二心者,孫權不會手軟,但是也不會斷人後路。張昭在朝中不僅是多數派的“意見領袖”,還是位高權重的老臣,很多下級官員的官運都掌握在他的手裡。這樣一位老臣,孫權本十分敬重他,但是在赤壁之戰時,張昭多次想要用多數派的意見來綁架孫權,一度主張投降。這也是孫吳集團各方勢力失衡,可能會陷入滅頂之災的開始。孫權還是堅持了自己想法,但是對於這次他的道德綁架一直記在心裡,雖然後來沒有對他處置,但是兩度任命丞相的時候,都沒有提及他的名字,張昭自己也知道自己失了恩寵。

另外在《勸學》一文中,也能看出他籠絡人心的本事。孫權不因呂蒙不善學識就不重用他,反而細心規勸呂蒙注重對兵書與史籍的學習,有時還親自指導閱讀《六韜》《左傳》《國語》等書籍。

私下裡他更擅長展現出對臣子的關懷,呂蒙生病他讓其居住在內殿,賞重金尋求名醫為呂蒙治病,呂蒙病逝之後,他悲傷到痛哭流涕。將軍周泰多次因保護他而受傷,由此更是受傷12處,後有將領不服周泰,他讓周泰脫下外衣並替周泰說出每道傷疤的來歷,這讓各位將領們都對周泰將軍佩服不已,甘心聽從周泰調遣。其餘的將領官員看到孫權如此對待自己的臣子,紛紛願意為其馬首是瞻,就算是出生入死也心甘情願

從生子當如孫仲謀入手,探析東吳君主孫權的用人之道

得到孫權重用的呂蒙

結語

唐代文人馬總在其著作《意林》中有說過:“構大廈者先擇匠而後簡材,治國家者先則佐而後定民。”這句話尤其適合形容孫權,雖然他只是一個年紀輕輕的少年,自然無法憑藉財力、人脈或者是經驗來讓群臣信服。

孫權清楚他目前手中掌握的,只有地理上的優勢。想要軍事力量能夠變得壯大起來,首先要有臣服自己的將領。想要國家能夠長治久安,就要有願意臣服自己的臣子,任何決策離開了人,都完成不下去。所以從妥善的對待臣子開始,他就要發揮人才的作用,對任何有才德的人都予以重用。孫權的用人法則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內容,其中有遵循儒家的仁義、道德,也有用到法家的恩威並施,孫權能夠小小年紀就管理好這個國家,和他的用人之道有著直接的關係。

參考文獻:《三國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