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建安十六年,蜀中一個消息流傳開來,曹操有可能要派鍾繇,攻打漢中。漢中是蜀地的門戶,張魯劃地而守,也就罷了。一旦曹操攻下,那就是對蜀地的致命威脅,這給劉璋帶來極大的不安。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這時,張松再次建議,讓法正迎劉備進蜀,搶先一步打下張魯,保障蜀地門戶的安全。

劉璋同意了,法正去了。

法正去到之後,先是冠冕堂皇的當眾宣讀了劉璋的意思,然後悄悄的對劉備表示,劉荊州,借一步說話。

然後,法正說了他的真正意思:“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將軍雄才,劉璋闇弱,再加上內有張松,咱來個裡應外合,益州就是將軍你的了。

劉備一聽,小眼一眯,ok!(“先主然之”)

劉備一直就有伐蜀的打算,現在可真是天上掉餡餅,就這麼辦了。

然而,戰略是這麼個戰略,但在執行上,還是要有一個分佈問題。

荊州,確切說,南郡,怎麼辦。劉備能有今天,全靠佔了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的南郡。這裡既是伐蜀的根據地,又是壓制東吳的要地,絕對不能失,尤其是現在。但如果自己離開了,那麼,

誰來守南郡?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最後留下的人物,大家都知道,就是關羽。

但這裡面,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諸葛亮的問題。因為劉備去時,留下的是諸葛亮和關羽,而把龐統帶在了身邊。

這裡面,就有一個權力分配,和權力梯隊儲備的問題了。

諸葛亮,和關羽,屬於一文一武,是劉備最信任的兩個人,所以在自己親征前線的時候,就把最重要的根據地交給了他們兩個人。

這點上,和曹操非常像。曹操老是親征,他的後方往往也會留兩個人,一文一武。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荀彧


那就是荀彧和夏侯惇。

諸葛亮關羽,就如同劉備這邊的荀彧和夏侯惇。

但實際上,還是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在內。

曹操方的荀彧和夏侯惇,兩個人之中,很明顯的是以荀彧為主。

荀彧是漢尚書令,居中持重,總管一切軍事重事,曹操有了事兒也得寫信給他商量。曹操老是親征,那時通訊又不發達,不能感個冒還得千里迢迢去找曹操請假吧。所以,官員有個什麼調動,物資有個什麼轉移,各地有什麼工程啥的,這都得荀彧批條子。

而夏侯惇的職務,則是“都督二十六軍”,總管許都及附近的防務,這一職務,和未來的張飛有點像。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夏侯惇


兩人之中,荀彧是主,夏侯惇是輔。

而劉備這邊則不同了。

諸葛亮並不像演義裡那樣,一來了之後,就成了奧沙利文式的幹部,力壓關張,關張有什麼事兒都得請示諸葛亮。劉備,讓一個從未見過有什麼實際才能表現的年輕人,做身邊的重要參謀,以及相當大的內政工作,就已經非常不易了。現實中,如果有那種新人一入職,就直接坐二大王的情況,除非你公司打算破罐破摔了,否則不可能。

注:奧沙利文,知名斯諾克球手,綽號“火箭”。

一句話,諸葛亮再天才,也得積累積累工作經驗。

劉備的這次人事調動,實際上就是一次給諸葛亮的機會,可以稱之為是一個“孔明養成計劃”。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諸葛亮


先說說現在的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的一種職務關係。

先看兩人的職務對比。

諸葛亮:軍師中郎將

關羽:襄陽太守、蕩寇將軍

從職務上看,諸葛亮是大校一級的幹部,而關羽則是中將一級的幹部。關羽的軍銜遠在諸葛亮之上。

但職務並不一定能說明所有問題,就好像未來蜀漢政權的陳祗,區區一個侍中、鎮軍將軍,竟然權傾朝野。而張飛的兒子,尚書僕射、西鄉侯張紹,卻只是空架子。

其中原因就是,實權問題。陳祗職務不高,但他“守尚書令”,負責一應日常行政工作,所以他的實權很大。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關羽


那麼諸葛亮和關羽的實權呢?

諸葛亮這時負責的是: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而關羽負責的則是:董督荊州事。

也就是說,關羽目前,可以看做是公司副董事長。而諸葛亮,則是臨時設置的一個荊南項目組經理。

關羽的實權,也是蓋過諸葛亮的。

現在的關羽,職務,實權,都在諸葛亮之上,這就有了比較明顯的上下關係。

於是像那種諸葛亮輕搖搖扇子,讓關羽張飛去怎麼怎麼著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

實際的情況可能是,諸葛亮的項目組完成了一個季度的任務,他要過來向關羽作彙報。關羽聽了他說的,摸摸鬍子,說一句孔明啊,就這麼著吧。諸葛亮再回去繼續完成他的下一季度工作。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劉備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本來,諸葛亮屬於劉備將軍幕府的一個直接參謀成員,和關羽這種封疆大吏沒有什麼直接的權力分界。劉備如果繼續把諸葛亮帶在身邊,這種情況就會繼續下去,似乎諸葛也更有面子一些。

但劉備沒有這樣做。他帶上龐統,而未帶諸葛亮。讓諸葛亮在這裡,不僅沒有任命他一個比較高的職位,而且在權力分配上還完全從屬於關羽。

劉備的用意,何在呢?

劉備的用意,就是一條職場原則。這條原則直到現在,一樣適用。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劉備

按現在的俗語講,就是兩個字:“鍍金”。

什麼叫“鍍金”呢?

比方說,本來一個總公司主管,在總公司其中一個部門乾的好好的。突然一天,調到分公司下屬當了個部門主管,職務級別沒有變化。當了一年之後,再回來,直接升部門副總經理。

這種先外放後調回的升職方式,是“鍍金”的一種典型方式。

和平年代,有的時候這東西就是一個形式,過場。但在劉備那時,這個金,不是白鍍的,在當時的戰亂年代,一切都必須從實際出發,能免的形式就可以免了,而這個不能免。

他請來了諸葛亮,通過一系列的深刻交談,已經明白了這個年青人的本事。他已經有了“託以後事”的打算,所以,這件事,從現在就要開始做了。



他把諸葛亮留下,有三個直接的好處。

第一,減少諸葛亮和其他原公司高層成員,如孫乾、簡雍、糜竺等的接觸。

孫乾等人,是劉備的老底子,從創業時就開始跟著。能力不大,但非常忠心,這類人,必須要用,還得一直供著,不然一個團隊就沒有人情味。有了能力更好的新人,舊人就一腳蹬,那個團隊就會唯利是視,互相排擠。

但這些人供著歸供著,又不能太擋新人的道。新人,有能力,就因為一批老傢伙佔著地方,總也出不了頭,那對一個團隊一樣不好,關係決定一切,毫無生命力。

對此,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老人,養著,新人,先下去。之前不要有太多的從屬關係和直接見面的磨擦,大家相安無事,過上一年,新人也成老人了,磨合期過了,什麼事情也就好辦的多了。

這就是諸葛亮同學此次下放的第一個好處。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第二,積累獨當一面的工作經驗。

“託以後事”,就是以後的輔政大臣了。輔政大臣,和參謀,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就是決斷能力。

參謀,就是上下嘴皮一動,天馬行空,別說你出個隆中對,你就是出個天龍對,要統一銀河系,也沒有任何風險。決斷權在劉備那兒,有了錯誤是他的事兒,出主意的沒什麼錯。

而輔政大臣就不同了。那個時候,正是政權最動盪的時候,輔臣的一舉一動,都要穩重,每做一個決定,都要儘量的正確,至少不能出錯。這就是一個決斷的活了,不能再天馬行空。

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大程度上依賴於工作經驗本身,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這種能力。

這種能力一直很被人所看中,現代招聘,第一句話都是寫明,要幾年幾年工作經驗,有的還附帶加上一句話,我們是公司,不是學校,要你是來工作的,不是來讓你學習的。

這是實話,理論必須要在實踐的錘鍊中,才能真正轉化為有用的東西。

不過,劉備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可以從一個毫無工作經驗的青年身上,看出來巨大的潛力,並且自己掏錢、出地方,增加他的工作經驗。

這個管理荊南三郡的項目組,可以說就是為諸葛亮量身打造的。

為此,他作了一個特別的分佈。脾氣火暴的關羽,張飛,都在江北一帶,卻偏偏把趙雲留在了荊南當桂陽太守,直接歸諸葛亮領導。

而趙雲,也的確如劉備設想的那樣,一點沒擺偏將軍的架子,老老實實的聽這個特派大校的話。

劉備的用心,真可謂良苦。

這個特別的佈局,使諸葛有了身當一面,獨立負責一方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積累了重要的經驗,為自己將來的偉大業績,掙下了最初的一桶經驗之金。他對劉備的知遇之恩,大體也在這個時候,開始以一種感撼自己心靈的方式去理解。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諸葛亮


第三,這是一個長遠打算。


這個長遠打算就是,總預備隊問題。

多年的征戰經驗,劉備已經成為了一個戰場上的老手。雖然他曾經屢戰屢敗,雖然他最後會有一大敗,但他的戰績和能力是不能被抹殺的。

在英雄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後,一系列的事實證明,這個時期內,劉備軍的最強統帥,就是劉備本人。

在入蜀之前,他就要先考慮好這個問題。

“兵者,兇器也”,“未慮勝先慮敗”,敢打敢拼和投機取巧是兩碼事。越是敢拼,事前才越要做好最周密的安排。

劉備在離開荊州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總預備隊。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這裡,可以再看一下他安排下的人員分佈。

關羽,督荊州事,屯江陵。

張飛,屯秭歸。

諸葛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趙雲,桂陽太守。

這四個人,正好分成三塊。關羽在荊州治所的江陵,張飛在外圍屯兵,諸葛亮在荊南調糧,趙雲則在荊南從屬諸葛。

這個分佈,總預備隊就出來了。

關羽,鎮守江陵,這是不能動的。動誰呢?

很明顯就是張飛與諸葛亮了。

但諸葛亮一直從事內政工作,沒有什麼領兵經驗,他能行麼?

不要緊,趙雲在桂陽。

戰事一起,事情也就是這樣發展的,兩年之後,關羽繼續鎮守,諸葛亮帶著趙雲,和張飛一起沿江西上,支援劉備攻蜀。

劉備的這一安排,看似簡單,實則一直影響到今後數年,甚至死後的格局,真可謂深謀遠慮。

更為重要的是,他的這一深謀遠慮,是建立在他對人性的充分理解上,如果說三國中最懂心理學的謀士賈詡是一個心理學學碩導師的話,那麼劉備,則是心理學專碩導師,即應用心理碩士導師。

賈詡的心理學,更多的在於一種分析和自保,而劉備的心理學,則是完美的運用到了管理之中。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劉備的佈局,將每一個人安排到了最佳的位置。

他打算培養諸葛亮,既讓他掌權,又讓他和關羽張飛這兩個性子都很烈的老同志分開,減少不必要的摩擦。

減少摩擦的同時,又讓諸葛亮在他們身邊晃悠,增加臉熟度。荊南的政績,使諸葛亮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而這份政績又可以被關羽張飛實打實的看到,這為他下一步的提升輔好了一條路。

為此,他還花了不少心思。趙雲一直擔任劉備的主騎,不離劉備左右,這一次,趙雲卻被派到了諸葛亮手下。趙雲性子平和,對比自已小十多歲的年輕人諸葛亮,沒有一點架子,盡職盡責的完成工作。趙雲也是從北方跟來的老同志,有他的支持,諸葛亮開展工作要方便的多。

而且趙雲對於諸葛亮鍛鍊軍事才能,也有很大幫助。之後的支援劉備,張飛是自領一軍,而諸葛亮則是和趙雲同領一軍,有領兵經驗的趙雲當副將,可以幫從未參過軍的諸葛亮熟悉軍隊的管理方式,這為諸葛亮後來的南征北伐,打下了重要的軍事經驗基礎。

從劉備離荊入蜀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觀劉備的“用人之道”


總得來說,劉備這期間的計劃,是以打造諸葛亮為核心,同時全面安排荊州的各項防務,地盤人才兩固,又對劉備集團下一步的發展進程埋下了伏筆。

這一切,都來源於他洞察人心後的精妙安排。

這,是劉備最大的才能,他沒有天才的軍事能力,沒有天才的政治能力,而他之所以能成為三巨頭之一,憑的就是這份天才的用人能力。

這一點上,他和他名義上的老祖宗劉邦,倒是非常有相似之處。

這就是劉備的用人之道。



《三國志•魏書一•太祖本紀》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三國志•蜀書七•龐統法正傳》

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