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细品王维诗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图片来自今日头条免费正版图库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光临灵溪讲座,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来欣赏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王维的诗作。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诗篇,是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怎么样?听到这首诗是不是特别熟悉、特别有温度呀!

没错,这首诗可是王维一生众多诗作中的重磅大作。如果说王维有必背十首诗的话,那么此诗必定入选。如果说有儿童必背十首古诗的话,那么此诗有极大概率入选。因为这首诗在中国诗坛有着极高的地位,它简直就是思乡念亲题材古诗的标志性作品,或者说是登峰造极之作。在我看来,中国有关思亲的诗,排名第一的应当是孟郊的“慈母手中线”,第二名就应该是这首“独在异乡为异客了”。因此,说它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点儿都不过分。

因为这首诗实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品评和讲解这首诗的作品太多、太多了,大家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了。您想想,它都入选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了,老师不定都讲了多少遍了。所以,我再在这里长篇大论,还有意义吗?

我觉得是有意义的。所谓“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如此千古名篇,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审美和感悟,我今天就想表达表达我的感悟,相信您可能从没听过我的这种分析角度和品读感悟。

我从小时候就会背这首诗,可是多年以后,当我四十多岁重新要品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丝诧异和惊奇,那就是这首诗体现着王维与他的年龄和经历不太匹配的老成和疲惫,这就是我的新感悟,以前从没认识到过。

大家知道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多大吗?才刚十七岁。十七岁是什么时代,正是青春勃发、张扬自我的时代,是精力旺盛、鹰隼试翼的时代,这个时候哪懂什么疲惫、哪懂什么挫折,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闯荡天地我怕谁的时代。可是十七岁的王维,刚刚在大唐的都城长安漂泊闯荡了两年,却写下了在我看来只有屡屡失意的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才能发出的慨叹,那种苍凉的心境、那种失意的孤独和沮丧,令人唏嘘不已呀。一个十七岁的小青年表达着四十岁的心态和境界,怎不令人差异?我觉得,这也太少年老成了吧!只有身心俱疲的漂泊者,才能有这样的人生感悟,才能写下这样的诗。

您可能不太理解我的这番感受,可能会问,王维怎么就漂泊了?这首诗怎么就少年老成了?没看出来呀?没关系,我先来把写作这首诗的时候的王维的状态给您刻画一下,您就能理解了。

此时的大诗人王维,对于他的身份、他的形象、他的状态的最逼真、最贴切、最完美的定位,就是两个字,“北漂”。“北漂”这个词是我们当代的一个热词,大家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它基本上是指那些来北京来创业、打拼和闯荡的非京籍人士。由于是背井离乡、孤身闯荡,而且往往是工作辛苦、生活不易,加之往往又居无定所、收入微薄,所以一提到“北漂”这个词,往往其中蕴含着一丝艰辛、一股酸楚、一缕悲伤、一种孤独,个中滋味,可能只有真正“漂”过的人才有深切的体会。

此时的王维就是这种状态。只不过他不是漂在北京,而是漂在当时的帝都长安。与每一个来北京打拼的人一样,王维也是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来到充满机会、金融发达的大都市来追梦的。王维是有才气的,他学识渊博、能诗能画,可谓是才艺双绝。那时候如果有什么超男超女的选拔,估计凭王维的才艺,应该能够赚足流量吧。王维其实也是这么想的,他想凭借他的才华,到京城之中结交一些达官贵人,争取进入他们的圈子,甚至成为他们府中的座上宾,然后再经由这些达官贵人的举荐,出任个一官半职的,他的人生就可以就此起步了,这就是王维给自己规划的人生发展路线图。大家是不是感觉很亲切,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直接,时隔一千三百多年,今天的人们绝大多数也是怀着这样的理想和憧憬踏上了自己的漂泊之路,来到大都市,为名、为利、为前途、为理想,我们和王维都是一样的奋斗者。所以,身为漂泊一族,我们没什么可失落的,因为就连名扬千古的大诗人王维,他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他不也和我们一样住蜗居、喝凉水、被嫌弃、遭白眼吗?有什么呀,只要坚持住,都有另外一番人生。

王维的老家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他十五岁离开家乡到长安去当“京漂”,到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才刚“漂”了两年。这个资历未免太单薄了,比起我们今天的很多漂泊一族动辄就闯荡了十年、二十年之久的,才闯荡了两年就开始感叹世事沧桑、人生不易,未免会被老江湖们耻笑。可是,才漂了两年就能把漂泊者的生态和心态刻画得如此深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真真是见识不凡、太有才了,这一点,又着实令人钦佩。

漂泊者的生态和心态是什么?我认为,除了身体上的艰苦、辛劳和疲惫以外,在内心世界里,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枷锁,让漂泊者们挥之不去、倍感沉重,这两个枷锁,一个叫做认同感,一个叫做归属感。每一个漂泊者漂泊在大城市,却很难真正融入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不论闯荡多少年,总是还会觉得自己是外乡人,这里还是别人的城市,这叫没有认同感。另外,自己仍然不属于这里,可能仍然会因为很多原因受到排斥和非议,然后让自己清醒的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外来的闯荡者,这叫没有归属感。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能是每一个漂泊者内心最脆弱的一块,沮丧、叹息、悲伤和眼泪,很多皆源于此。王维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年方十七岁的时候,就能够一语戳中他自己以及千年之后的人们的泪点,让人觉得一语中的、感同身受,一句时隔一千三百年的真心话,让人感到变了的只是时间,怎不令人啧啧称奇呢?

王维是怎么表达的这种情感的呢?我们下面就来仔细品品这首诗。

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是重阳节。重阳节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这一节日尤其重要和隆重,按照传统的民俗,在这一天,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登高、祭祖、饮菊花酒、佩戴茱萸,是乐享天伦、其乐融融的一天。

可是这一个重阳节,王维却不能和家人团聚,享受亲情的温暖了。此时的王维身在长安,距离老家蒲州得有好几百里远呢。所谓山东兄弟,这里的“山”,指的是西岳华山。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王维称自己老家的兄弟为山东兄弟。所以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因为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而在心中升起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开篇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个人认为,这是这首诗中份量最重的一句,最为伤感的一句,一千年来最能引起共鸣、最为漂泊之人所认同的一句,因此这一句应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孤独的漂泊者,在失意的时候,在沮丧和悲伤的时候,心里面的最痛的泪点是什么?一定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这是痛苦的根源所在,而不是遍插茱萸少一人。为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是最痛苦的?就是因为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感,这是每一个漂泊之人共同的心痛。怎么样,是不是有共鸣?异乡,这里不是我的家乡,我对这个城市充满了陌生,它对我如此的冰冷,拒我于千里之外,它对我没有认同,同样,可能在灵魂的最深处,我对它也没有认同;异客,我不是这里的人,我不属于这里,我在这里找不到归属感。因此,“异乡”和“异客”这两个词,用得太贴切了,太传神了,它把每一个漂泊者的窘境和凄凉刻画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这是每一个漂泊者内心中无法磨灭的伤痕。再加上“独在”一词的渲染,那种孤独、凄凉、冰冷的场景简直是历历在目、淋漓尽致,“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话读完,心中是不是有一股寒风刮过?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漂泊者的孤独和凄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被推至了顶峰。本来孤身闯荡就够不容易的了,再到节日之时,看到这个城市里的人们都在灯红酒绿、车马喧嚣的尽情庆祝和享受,而自己则是寂寞沙洲冷的状态,无人理睬,仿佛被整个世界都给抛弃了、遗忘了,这种感觉,真真是让人想起了一句电影台词,“谁能比我惨呀!”

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描写的是作者身在长安遥想着自己家中的热闹场面和融洽亲情,大家都在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庆祝节日,那里才是自己的归属之地,那里才有对自己的认同和欣赏,作者痴迷的想着这种欢乐的场景,也许脸上会浮现出一丝笑意,但是这就更衬托出心中的凄苦了。

第四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种反衬的写作技巧,与第三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把全诗的艺术境界提升了一大步。因为第三句写的是自己对家中亲人的思念,第四则反过来写,其实家中亲人也在思念着王维,也就是兄弟们在给身上佩戴茱萸的时候也应该会想起自己尚在异乡漂泊不能回家和他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亲人们也会因想念自己而感到哀伤吧。这其实就是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体现,家乡也会思念我,也会为我而难过,因为家乡一定还记得我,一定会认同我,把我当做它哺育而成的孩子。这是一种共情,一种呼应,立刻就把全诗的这种思念的意味推到了极致。所谓我思念你、你思念我,我心中有你,你心中也有我,这才是最深情、最真挚的思念呀。

好了,这首诗的内涵就可以解释到这里了,它既深情又非常的好理解,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篇,成为儿童必学必背的古诗。不过,我还是想在啰里啰嗦的多说两句。很多评述里,都把对这首诗的评论重点和欣赏重点放在后两句上,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最后两句只是在艺术表达上用了一个小技巧,从而把思亲之情渲染得层峦叠嶂、淋漓尽致,然而,这首诗的真正价值,则是王维作为一个漂泊者发自心底的呼喊,这一声呼喊喊出了千百年来所有漂泊者想说又说不清楚的痛,他让这种痛随着诗句一下子喷涌而出,卸下了漂泊者内心所有的重压,这才是全诗流传千古、为人称道的根本原因。

试想,在无处容身的大城市里,找不到家,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朋友,找不到梦想,孤独失意,口袋空空,凄风冷雨中,眼泪即将滴落的那一刹那,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绝对是这一句,真是再没有比这一句更贴切、更应景、更合适的了,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人们记住这首诗、传承这首诗的根本原因了。它戳中了泪点,说出了心声。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佩服王维了,才京漂了两年,才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就能把问题看得这么透彻,把事情说得这么清楚,这得是多么疲劳、多么沧桑、多么老成的一颗心才能说出的话呀!十七岁的少年心就能写出二十多年老江湖的心境和见识,让我真是难以名状,只能说,也许,这就是才华吧!让人只有敬佩,难以企及。

最后,让我们再来深情的回顾一下这首诗,您可以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一间寒冷的空屋子里,诗人孤独的坐在窗边,可怜着自己闯荡两年却一无所获的困顿,遥想着远方温暖的故乡,眼眶湿润,默默的从心底吟诵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好了,关于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欣赏到这儿,感谢您的欣赏,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