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獨有之淺絳彩,現在知道它的價值還不晚!

淺絳彩瓷,於你,可能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卻不知,它已悄悄成長為收藏界的一抹亮色,一顆新星。

今天,小編也算是開了眼界,不僅養了眼,還漲了姿勢。一起來看看吧!

清末獨有之淺絳彩,現在知道它的價值還不晚!

專業解釋淺絳彩瓷

淺絳彩瓷是清末時景德鎮具有創新意義的釉上彩新品種。從同治、光緒到民國初約50年之間,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使瓷畫與傳統中國畫結合,創造出瓷畫的全新面貌。"淺絳"原是借用中國畫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畫輪廓並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畫,起源於元代。其畫家代表人物為黃公望。而淺絳彩瓷中的"淺絳",系特指晚清至民國初流行的一種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花紋,再染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及紫色等,經低溫(650-700℃)燒成的一種特有的低溫彩釉。

清末獨有之淺絳彩,現在知道它的價值還不晚!

淺絳彩瓷的特徵與獨特性

淺絳彩瓷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獨特品種,是清末這段歷史上所特有的藝術種類。

淺絳藝人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多數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鳥。淺絳彩瓷從圖稿設計、勾畫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達畫者的風格與個性,是文化層次較高的藝人得心應手之作。淺絳多借宋元以來的文人畫稿,其文化氣息非常濃郁,深受士大夫階層喜愛。

淺降彩瓷還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畫上題寫作者名字,或題詩、署款兼備,這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種創舉。因為它首次使中國畫自宋元以來形成的"詩、書、畫"一體的優良傳統表現在瓷器上,也為近、現代的新粉彩瓷創造了新模式。


淺絳彩延續時間極短,卻名家薈萃

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是淺絳彩的"黃金時期",這時淺絳繪手名家輩出,蔚然成風,淺絳彩瓷器的書畫水平空前發展,足可媲美紙絹丹青。以程門、王少維、金品卿、俞子明等為代表的名家留下不少佳作。在流俗影響下,一些非繪瓷專業名家也加入到創作中來,如篆刻大師黃士陵、山水畫家吳待秋等都有作品傳世。淺絳彩器也從供觀賞的瓷板、扁壺之類轉向日常用品,如帽筒、水盂、印盒、花盆等,幾乎覆蓋整個日用瓷領域,風行一時。一些器物上還燒有"某某堂藏"等字樣底款,則說明是藏家專門訂製的珍玩。

淺絳彩瓷出現時間短,可見存世品並不多,好品相的就更難尋覓,這樣也決定了淺絳彩瓷的不菲的價值。


淺絳彩收藏行情近況

到民國初年,淺絳彩瓷便已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為粉彩所代替,至今景德鎮也沒有人能畫淺絳彩。但是淺絳彩的技法與創造力並未隨之消失,而是被"珠山八友"為首的彩瓷藝人在其它領域成功地繼承和發展,其流風餘緒至今未絕。


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在文物商店中有許多這類淺絳彩瓷器,當時許多人都不認識這類瓷器,國家博物館和民間都少有收藏。文物店在銷售中幾乎是成批的低價銷售。後來,少數人意識到了它的收藏價值,開始有選擇地收藏。上個世紀90年代後,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人們對這類瓷器的認識,淺絳彩瓷的價格開始不斷升溫。在1994年上海拍賣公司曾專門推出了一些淺絳彩瓷,吸引了人們的興趣。現在,淺絳彩瓷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收藏品種,擁有眾多的愛好者,有一些民間收藏團體還專門組織了淺絳彩瓷的收藏展覽。

清末獨有之淺絳彩,現在知道它的價值還不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