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啥,都別忘了囤一顆“冷靜的心”

當重大疫情來臨時,被散播的不僅是病毒,還有恐慌。恐懼和焦慮等情緒如果處理不當,其危害同樣不可小覷,不僅個體精神會受到傷害,甚至還可能加劇疫情的傳播。

囤啥,都別忘了囤一顆“冷靜的心”

為確保特殊時期市民的菜籃子供應,食行生鮮已提前恢復配送,首批將陸續恢復蘇州、上海、無錫1500個站點。

不難想象,疫病流行時期,公眾肯定會比平時更加脆弱敏感,這也是傳染性疫病特別容易引發社會恐慌的原因所在。比如,此次洶洶來襲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有些人哪怕出了趟門,口罩漏了一條小縫、不小心摸了下眼睛,都可能覺得自己疾病將至,驚恐萬分。在疫情重點區域,這樣的公眾壓力會更加突出。為此,據媒體報道,武漢市已開通兩部心理熱線為市民解壓,防止“病毒未來,心態先崩”。

其實不光武漢,這樣的緊張情緒,也會隨不同地區疫情程度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表現。包括這兩天,在我們身邊遇到的一些恐慌式的囤蔬菜、囤方便麵等現象,也是各種焦慮情緒的一種呈現。

這樣的恐慌心理,同樣需要我們嚴肅認真地來應對處置好,因為它對各方面的傷害,同樣十分可怕。

看過韓國電影《流感》的朋友,可能對其中的很多情節印象深刻——因為恐慌,有人逃避治療,結果傳染更多的接觸者;因為過度擔憂,造成社會動盪,以致更多無辜的人們被傷害;因為情緒過激,有人汙染了已知的唯一抗體,結果痛失攻克病毒的良機。

雖是電影情節,卻可以提供借鑑反思。提醒我們,面對疫情,除了加強醫療防護,我們還特別需要時刻暗示自己:保持冷靜。

面對持續嚴峻的肺炎疫情,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場“戰疫”中,其實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為了每個人的健康,我們既不能心存僥倖心理,但也不要自亂陣腳,不必“聽風是雨”,自己嚇自己,保持冷靜的心理、理性的狀態,十分重要。

疫情之下,蘇州已經開啟了全城攻堅決戰的模式,“戰疫”信息的權威發佈也已經不斷優化,更加及時和精準。比如,從1月28日開始的疫情通報裡,蘇州公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已經精確到了性別年齡、所在區縣、位置狀態,一目瞭然。疫情信息的精細化落地,正是回應了之前市民的訴求,強化了與市民健康息息相關的疫情信息的“在地性”,讓市民心裡更踏實、更有數,減少了因為信息模糊造成的恐慌和盲目。

眼下,“戰疫”工作才開始不久,我們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對於公眾來說,要看到口罩、蔬菜等在局部時段和區域的短缺,只是暫時的,我們也要有信心,有序購買,減少因聚集而帶來交叉感染的危險。

正如此間心理專家鼓勵公眾的,正視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情緒,主動了解相關知識和權威信息,學會判斷和篩選信息來源,避免頻繁刷手機和新聞,適度轉移注意力。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更加看清,在這個非常時期,無論囤啥東西,都別忘了囤一顆“冷靜的心”,保持淡定,格外得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