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啥,都别忘了囤一颗“冷静的心”

当重大疫情来临时,被散播的不仅是病毒,还有恐慌。恐惧和焦虑等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其危害同样不可小觑,不仅个体精神会受到伤害,甚至还可能加剧疫情的传播。

囤啥,都别忘了囤一颗“冷静的心”

为确保特殊时期市民的菜篮子供应,食行生鲜已提前恢复配送,首批将陆续恢复苏州、上海、无锡1500个站点。

不难想象,疫病流行时期,公众肯定会比平时更加脆弱敏感,这也是传染性疫病特别容易引发社会恐慌的原因所在。比如,此次汹汹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有些人哪怕出了趟门,口罩漏了一条小缝、不小心摸了下眼睛,都可能觉得自己疾病将至,惊恐万分。在疫情重点区域,这样的公众压力会更加突出。为此,据媒体报道,武汉市已开通两部心理热线为市民解压,防止“病毒未来,心态先崩”。

其实不光武汉,这样的紧张情绪,也会随不同地区疫情程度不同,而有不一样的表现。包括这两天,在我们身边遇到的一些恐慌式的囤蔬菜、囤方便面等现象,也是各种焦虑情绪的一种呈现。

这样的恐慌心理,同样需要我们严肃认真地来应对处置好,因为它对各方面的伤害,同样十分可怕。

看过韩国电影《流感》的朋友,可能对其中的很多情节印象深刻——因为恐慌,有人逃避治疗,结果传染更多的接触者;因为过度担忧,造成社会动荡,以致更多无辜的人们被伤害;因为情绪过激,有人污染了已知的唯一抗体,结果痛失攻克病毒的良机。

虽是电影情节,却可以提供借鉴反思。提醒我们,面对疫情,除了加强医疗防护,我们还特别需要时刻暗示自己:保持冷静。

面对持续严峻的肺炎疫情,我们每一个人在这场“战疫”中,其实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了每个人的健康,我们既不能心存侥幸心理,但也不要自乱阵脚,不必“听风是雨”,自己吓自己,保持冷静的心理、理性的状态,十分重要。

疫情之下,苏州已经开启了全城攻坚决战的模式,“战疫”信息的权威发布也已经不断优化,更加及时和精准。比如,从1月28日开始的疫情通报里,苏州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已经精确到了性别年龄、所在区县、位置状态,一目了然。疫情信息的精细化落地,正是回应了之前市民的诉求,强化了与市民健康息息相关的疫情信息的“在地性”,让市民心里更踏实、更有数,减少了因为信息模糊造成的恐慌和盲目。

眼下,“战疫”工作才开始不久,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对于公众来说,要看到口罩、蔬菜等在局部时段和区域的短缺,只是暂时的,我们也要有信心,有序购买,减少因聚集而带来交叉感染的危险。

正如此间心理专家鼓励公众的,正视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主动了解相关知识和权威信息,学会判断和筛选信息来源,避免频繁刷手机和新闻,适度转移注意力。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更加看清,在这个非常时期,无论囤啥东西,都别忘了囤一颗“冷静的心”,保持淡定,格外得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