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諮詢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中國本土諮詢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談到本土諮詢業的發展,如果以最早成立的官辦諮詢公司為起點來計算的話(1981年),中國本土諮詢業已經走過了快40個年頭。

而回顧這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讓我們頗有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嘆。時至今日,中國的廣大商業人士對於本土諮詢業仍然懷有諸多的困惑與疑問,這不僅使得本土諮詢業躑躅難行,也讓她成為了除芯片和操作系統之外,中外差距最大的領域之一。

在我們看來,這些困惑或者問題包括:

管理諮詢公司到底在幹什麼?

中國到底有多少真正的管理諮詢公司?

這些諮詢公司到底形成了多大的市場?

這個市場到底在以怎樣的趨勢發展?

這樣的發展對中國企業到底有什麼意義?


過去兩三年,我們一直在密切關注本土諮詢業的發展,也在我們所舉辦的活動中,碰到不少本土諮詢公司的前輩與掌舵人。雖然以上所列出的五個問題看起來相當基礎,但說實話,知者寥寥。試想一下,如果基礎認知都理不清,又何以明大勢?

所以,我們認為這幾個問題不僅對使用諮詢服務的企業,提升對本土諮詢的認知有幫助,也會對本土諮詢業者立足於更大的格局中審視自己有啟發。

因此,今天的內容也是我們一系列長期研究與分析的成果,希望能夠對所有關注本土諮詢業發展的朋友們有所助益。

說回前面這五個問題,除了首尾的兩個之外,中間三個可以量化,但到現在為止也很難說有確定的答案。

幾百家?幾千家?幾萬家?

100億?幾百億?上千億?

5%,10%,30%?


當然,為了明確這個答案,首先要對管理諮詢進行清晰的定義。我們對管理諮詢的定義是:

提供有形(方式)建議,

服務管理層決策(對象),

提升組織競爭優勢(目的)的

專業服務(性質)

中國本土諮詢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我們認為有一個基礎的概念認知,對理清中國本土諮詢業的楚河漢界至關重要,否則無法形成恰當的邊界,就更加難以具體的討論諮詢行業的問題。

因為一家公司無論在提供何種服務,一旦給自己戴上了“管理諮詢”的帽子,對於認知不足的求職者和企業客戶來說,這就成了傳說中的“諮詢”,而一旦打上了“戰略專家”的標籤,他們也同樣會認為這就是所謂高大上的“戰略”。

所以對於不成熟的中國市場而言,認知就是如此被影響與扭曲的,而這也正是本土諮詢市場發展了三十多年,目前仍顯混沌的原因之一。不過這也正反映了本土諮詢業:在不穩定中生存,在不確定中發展的現狀。


本土諮詢業的特殊路徑 — 政策託舉與西風東漸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還要從本土諮詢業的起源說起。

· 由政府推動而誕生:與歐美諮詢業在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的需求逐步成長起來不同,中國的諮詢業起步於政府的引入。

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政府為了建立對外合作窗口,推動外資引進和改進企業管理,由國務院、人民銀行、財政部、經貿委等機構,先後建立了多家以投資諮詢和財務諮詢為主業的諮詢公司,成為了中國本土諮詢業發展的起點。

雖然這些諮詢公司在推動改革開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當時仍處在計劃經濟時代,受本身體制和時代背景的影響,它們並未對中國本土諮詢業的大發展形成實質性的推動。

· 受政策影響而發展:真正的轉變則來自於國家政策的調整。1992年小平南巡之後,市場經濟制度基本確立,中國也由此進入了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全新階段。這個時期,不僅國企改革逐步啟動,下海創業潮也開始推動民營經濟迅速發展,而外資企業入華也進入了加速階段。

以此為基礎,從1993年開始,不僅眾多領先外資諮詢公司開始全面進入中國,本土的市場化諮詢公司,在高校教授、下海人士、歐美海歸和企業高管的推動下也開始陸續建立,形成了中國本土諮詢業的第一波浪潮,為後續行業的發展奠定了關鍵的基礎。

· 從開放機遇中興起:隨著新世紀的到來,跨世紀的鐘聲,雖然給歐美國家帶來了.com泡沫破滅和股市崩盤,卻給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難以想象的機遇。高速增長的GDP、跨世紀的雄心和WTO的最終加入,不僅讓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進一步敞開大門,推動了外資、國有和民營企業的全面發展,也讓中國本土諮詢業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2000年前後成為了本土諮詢公司成立的第二個高峰,雖然其後受到了非典的衝擊,但是在對自身業務的痛定思痛之後,本土諮詢業者開始全面推動業務與品牌攻勢,一路高歌猛進,一度與外資諮詢並駕齊驅,並且成為媒體競相追逐的寵兒。只是表面繁榮之下的基礎缺乏,卻為後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 在市場衝擊下動盪:而奧運時代讓中國經濟增長再度進入高峰,政策與市場紅利的推動,也讓本土諮詢業進入了規模化發展階段。但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不僅深刻地衝擊了全球經濟,也在全球諮詢行業內掀起一股併購浪潮,並最終於2012年在戰略大師創辦的摩立特破產中達到了頂點。

國際諮詢業面對這場衝擊,行業整合不斷加劇,推動了諸多大型國際諮詢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持續提升。而本土諮詢公司卻因為沉浸在過往猛烈的營銷和高速的成長中,忽略了自身的完善和實力的積累,從而在自己本就立足未穩的市場裡,受到了國際諮詢行業整合風暴深刻的間接傷害,並最終被淹沒在了“醫者尚不能自醫”的謫問之中。

中國本土諮詢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時至今日,國際諮詢公司已經從昔日的衝擊中完成轉型,恢復了狀態,並進入了新一輪的能力提升和業務增長階段,而中國本土諮詢業卻仍然在生存與模式中徘徊,在機會與紅利中成長,在價格與人才中掙扎,與外資諮詢一起發展,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市場。

可以發現,本土諮詢業與國際諮詢業的差別在於,國際諮詢業是在100多年的市場衝擊和企業磨礪之下才發展到當前的局面的。而中國本土諮詢業則是因為政府的推動、政策的影響和市場的紅利才在短期內實現了高速發展。

在這個快進的過程中,雖然本土諮詢業一度發展迅猛,但過度借力政策和市場紅利的託舉,卻讓很多本土諮詢業者形成了很強的機會主義導向。因而在快速發展中無暇顧及自身核心能力和體系的建設,也忽略了諮詢公司需要在市場的長期磨礪中不斷成長的本質,這應該是影響本土諮詢業三十多年來發展的根本問題。


本土諮詢業的關鍵基礎 — 宏觀推動與企業進化

理解了這個根本問題,我們再來探究一下推動本土諮詢業發展的源動力,或許這會給我們一些關於中國諮詢市場發展更深層的啟示。

· 高速發展的經濟:乍看之下,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應該是諮詢業發展的主要推力。但深究下來,增長的經濟其實只是為諮詢行業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推動了外資、國有和民營的全面發展。但由於管理諮詢本身所關注的還是企業,所以驅動本土諮詢業發展的根本力量,應該是中國企業的成熟度及其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商業問題。

比如,80年代以來民企為完善利益分配和提升銷售,所形成的人力組織管理和營銷管理的諮詢需求,90年代以來國企為推動改革和實現轉型,所形成的戰略規劃和運營效率提升的諮詢需求,以及2000年以來外企為進入中國市場和獲得更高效益,所形成的市場進入和本土化發展的諮詢需求等等,這些才是推動中國本土諮詢業發展的基礎所在。

· 多層次客戶市場: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類型主體的存在,基於他們的不同性質、不同能力和不同導向所產生的不同需求,才形成了今天中國諮詢市場的複雜結構。

長期以來,國內外的諮詢公司都堅信中國會是一個規模巨大、高速增長、令人垂涎的諮詢市場,因為畢竟中國有如此巨大的GDP和如此高的增速。而事實上,中國諮詢市場的發展卻並未如他們所願。

面對中國如今高達100萬億人民幣的GDP,中國管理諮詢市場的規模卻只有GDP的不到千分之五,與其他國家差異巨大。除此之外,由於不同客戶群體能力和需求的巨大差異,所形成的堅硬市場分層(具體請參考清流計劃說明

)更給諮詢行業的大市場夢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這一點從國際諮詢公司長期以來,中國市場業務普遍只佔5%左右也可見一斑。雖然這也給本土諮詢的發展留了下空間,但客群的素質仍然對其長期專業性發展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 認知與能力提升:大眾對諮詢行業的認知,也一直在懵懂中緩慢前行,從上世紀80年代的點子大師,到2000年前後媒體對諮詢行業的熱捧,再到2016年火遍中國的《我的前半生》,市場似乎只關注諮詢顧問們光鮮的外表和傳說中的高收入,卻並未真正觸及與關注諮詢業背後的專業精神。

與此相比,中國企業的迅猛發展則讓很多老顧問有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慨。在1990-2000年代,很多本土企業的管理尚顯幼稚,對複雜的海外市場和強大的跨國企業也所知有限,因此諮詢顧問五彩斑斕的PPT一度讓他們震撼不已,而彼時的本土諮詢也能鎮住絕大多數內資企業的管理層。

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的快速進化和中國企業的高速發展,少部分領先企業的能力已經迅速成長,大有在專業上趕超諮詢公司之勢,形成了嚴重的能力倒掛,從而給本土諮詢業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 國際機構的推動:而國際諮詢機構相比初入中國之時的水土不服,已經有了相當的成長。雖然他們並未對推動中國本土諮詢業發展做出直接貢獻。

但是最初“兵敗實達”及媒體對國際諮詢公司失敗案例的深度報道,的確讓更多人知道了管理諮詢行業的存在,也讓眾多國內、國際諮詢公司的名字開始有所耳聞。

而外資諮詢公司帶來的國際經驗不僅教育了市場,也的確為中國企業,尤其是那些在快速發展,急需提升自身管理的領先企業,提供了關鍵性的支持。

更為重要的是,與本土諮詢相比,國際諮詢公司非常注重自身長期的能力積累和體系發展,因此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但是在短短的幾年內就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轉型,自身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從而可以持續服務領先企業,在中國市場實現了持續的高速增長,這個過程不得不值得眾多的本土諮詢業者深思。

中國本土諮詢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結論

由此看來,雖然中國的經濟增長驅動了企業的發展,並給本土諮詢業創造了有利機會,但其本身卻並非推動諮詢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從諮詢公司服務企業重大決策這一本質來看,企業自身的不斷成熟和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才是驅動諮詢行業發展的關鍵動力所在。

而從中國企業的情況來看,關鍵在於長期以來大多數中國企業的發展源於增長機會拉動而非競爭壓力驅動,因此企業本身成熟度不高,遇到的問題也被高速發展所掩蓋,所以對外腦的有限需求,才形成了當前與GDP規模和經濟發展不相匹配的諮詢市場。

此外,不同領域、性質、地域的企業,在成熟度和麵對問題上的巨大差異,也在諮詢行業中形成了堅硬的市場分層,更加不利於行業自身的發展。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往的三十年裡,本土諮詢走過了異常艱難的道路,也為推動整個中國諮詢產業的發展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創造了不可估量的價值。面對外資諮詢公司高昂的價格和完全西式的方法論體系,本土諮詢的出現,不僅讓更多中國企業瞭解了什麼是諮詢,也讓諮詢服務在中國市場有了更廣泛的應用,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有力的推動了本土管理實踐的發展。

因此,雖然當前諮詢市場存在與經濟規模不相匹配的問題,但這並不能阻擋本土諮詢業正在煥發的絲絲春意。在中國的高速增長正在褪去,客戶的專業意識日趨覺醒,諮詢的外資老兵緩步融入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本土諮詢業已經站在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關鍵轉折點。

在這個轉折點上,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與思考,在一個在多方融合與優勝劣汰的中國諮詢市場中,任重道遠的本土諮詢業,到底路在何方?


文章作者 | 慎思君


中國本土諮詢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敬請關注

更多針對本土諮詢行業、精品諮詢等話題的研究報告將逐一發布


新冠疫情之下的諮詢公司

慎思行兼職研究員(iRA)開放申請!

清流計劃的“本分” – 暨來自甲乙方典型問題的彙總與解答

清流計劃全案說明 – 邁向中國諮詢行業未來的“一小步”

“清流計劃”正式啟動,開放申請(8月1日)

年度重磅 | 慎思行發佈“清流計劃”白皮書(含PDF下載)

為什麼保持獨立思考這麼難?

行業經驗對於選擇諮詢公司到底重不重要?

從規模到人效,管理諮詢如何成為一門好“生意”?

遠卓集團董事長李放:中國本土諮詢公司的十字路口 | Dialogue

諮詢公司需要一個戰略

諮詢為何在你眼中不“高大上”了?

諮詢顧問是被“培訓”出來的嗎?


中國本土諮詢業: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