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當前,他們勇往直前——延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抗疫故事

大疫當前,他們勇往直前——延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抗疫故事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從湖北武漢蔓延向了全國。大疫當前,延安市疾控中心舉全員之力,迅速投入戰場。

“我是黨員,我願意第一個進實驗室”

1月22日18時,正在家裡吃晚飯的紀建軍接到一個緊急電話,放下筷子他就往單位趕。中心剛剛接到延安市首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咽拭子樣品,亟需實驗室檢測。作為中心檢驗科副科長,他早已做好了疫情的應急準備。

實驗室消毒、核酸檢測試劑的準備、穿好隔離服和防護服……一切準備就緒後,紀建軍第一個進了實驗室。22點10分,首例樣品從患者的就診醫院送到中心。1月23日凌晨4點,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其中一份樣品呈陽性。出了實驗室,逐級彙報並完成疫情網絡報告;通知患者就診的醫院此次實驗的結果;聯繫省疾控中心,對接首例樣品的省級複核工作;配合區疾控中心進行首例疑似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在看著實驗員離開中心護送首例樣品趕赴西安的時候,已是次日清晨8點。

“就是借,我也要給咱借到”

1月25日,陝西省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應急響應,延安確診新冠肺炎1例,密切接觸者達到18人……充足的防護物資,是中心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贏取勝利的“重要武器”。

醫療物資尤其是醫用口罩和防護服的短缺,仍然是很現實的挑戰。“咱們的物資只能維持2-3天了。”“防護服只夠再做1次試驗了!”“疑似樣品還在往來送……”物資的問題亟待解決,後勤保障組的同志反覆來彙報,延安市疾控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漢林坐不住了,他四處求助,“就是借,我也要給咱借到!”8個、15個N95口罩、100個普通外科醫用一次性口罩、100套隔離服、300套防護服……這些真實的數字背後是17家兄弟單位的傾囊相助,更是火線時刻的抗疫決心。

“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感染”

疑似樣品的採樣遵循著“隨採隨送”的原則,1月24日,除夕夜,流病科副科長孫潤紅“4出3進”單位。那天的22點16分、次日0點35分,最後一次出門的時候是凌晨3點16分,她實在沒忍心叫醒熟睡的丈夫。因為一大早,丈夫就要趕到志丹縣值班。第二天一早同事見她在單位,送了碗熱騰騰的餃子過來。“吃到餃子啦!你不用管我了,路上注意安全!”她在微信上給丈夫留完言,又開始忙了起來。疫情監測分析的一系列工作正在等著她:核實每天新增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的統計和網報審核工作……

像孫潤紅這樣時刻堅守崗位,是延安市疾控中心所有人在這個春節的生活常態。1月25日,正月初一,延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卜小江先後去了延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市級定點醫院)、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發熱門診、寶塔區疾控中心、石窯賓館醫學觀察點等督導檢查。隨後,他隨國家督導組一行趕赴延川進行實地調研。

1月31日,中心委派流病科科長賀江、艾防科齊光明赴延川進行“蹲點式”指導。“咱們就是搞這個專業的,發生了這麼大的疫情,咱們不能喊苦叫累,更不能怕感染!”56歲的齊光明這樣說。

“咱們個人和集體的防護意識都得跟上”

1月25日至今,延安市疾控中心的《每日簡報》及時更新、準確上報,從未中斷,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撐。對疫情的敏銳嗅覺不僅體現在工作日常中,還體現在對群眾的健康關注上。1月20日,延安市疾控中心率先在單位微信公眾平臺實時發佈疫情防控相關的科普知識。從如何全面認識新冠肺炎,口罩的正確佩戴、居家防護的注意措施、疫情期間的心理疏導等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推廣和宣傳。

中心還開通了24小時疫情防控熱線電話,設置志願者服務崗,積極回應群眾諮詢的健康問題。在參與疫情防控視頻會議培訓的同時,開展市區及各縣區的培訓工作,並藉助融媒體、自媒體、宣傳欄、宣傳牌、宣傳摺頁等多種形式,多渠道開展預防、消毒等知識的宣傳教育。延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發信先後4次錄製傳染病防治的宣教視頻。他說:“在疫情面前,公眾的恐慌情緒很難消除,所以咱們要把疫情防控和防護措施宣傳到位,讓個人和集體的防護意識都跟得上。”

截至3月底,實驗室累計檢測樣品605份,其中陽性8份;繪製樹狀圖18幅、30餘版,並多次指導各縣區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工作;累計編寫《每日簡報》55期,開展各相關單位、各縣區視頻培訓會議8次,共1000餘人次受益;利用“延安疾控”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疫情防控科普知識220篇;為聯防聯控提供健康科普短信素材30多條;製作《新冠肺炎防控知識手冊——學校篇》和相關宣傳摺頁。

1月22日,延安市疾控中心結核病防治科副科長王高峰、檢驗科水質組組長劉傑出徵武漢,同時也是延安市第一批援鄂的疾控人員,在馳援湖北的日子裡,他們以專業、敬業和奉獻的精神,詮釋了延安疾控人的擔當。至此,延安市疾控中心全員發力,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在這場疫情面前,延安市疾控中心的每個人都在用心付出,不論是支援前線,還是屬地發光。或許對每個延安市疾控中心的人來說,這個庚子年都很不平常。經歷大疫,才能發現付出的珍貴;經歷戰鬥,才能驚覺堅守的價值。(通訊員 呂 飛 李 豔 記者 宋 偉 劉 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