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当前,他们勇往直前——延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抗疫故事

大疫当前,他们勇往直前——延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抗疫故事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从湖北武汉蔓延向了全国。大疫当前,延安市疾控中心举全员之力,迅速投入战场。

“我是党员,我愿意第一个进实验室”

1月22日18时,正在家里吃晚饭的纪建军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放下筷子他就往单位赶。中心刚刚接到延安市首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咽拭子样品,亟需实验室检测。作为中心检验科副科长,他早已做好了疫情的应急准备。

实验室消毒、核酸检测试剂的准备、穿好隔离服和防护服……一切准备就绪后,纪建军第一个进了实验室。22点10分,首例样品从患者的就诊医院送到中心。1月23日凌晨4点,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其中一份样品呈阳性。出了实验室,逐级汇报并完成疫情网络报告;通知患者就诊的医院此次实验的结果;联系省疾控中心,对接首例样品的省级复核工作;配合区疾控中心进行首例疑似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在看着实验员离开中心护送首例样品赶赴西安的时候,已是次日清晨8点。

“就是借,我也要给咱借到”

1月25日,陕西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延安确诊新冠肺炎1例,密切接触者达到18人……充足的防护物资,是中心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赢取胜利的“重要武器”。

医疗物资尤其是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的短缺,仍然是很现实的挑战。“咱们的物资只能维持2-3天了。”“防护服只够再做1次试验了!”“疑似样品还在往来送……”物资的问题亟待解决,后勤保障组的同志反复来汇报,延安市疾控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汉林坐不住了,他四处求助,“就是借,我也要给咱借到!”8个、15个N95口罩、100个普通外科医用一次性口罩、100套隔离服、300套防护服……这些真实的数字背后是17家兄弟单位的倾囊相助,更是火线时刻的抗疫决心。

“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感染”

疑似样品的采样遵循着“随采随送”的原则,1月24日,除夕夜,流病科副科长孙润红“4出3进”单位。那天的22点16分、次日0点35分,最后一次出门的时候是凌晨3点16分,她实在没忍心叫醒熟睡的丈夫。因为一大早,丈夫就要赶到志丹县值班。第二天一早同事见她在单位,送了碗热腾腾的饺子过来。“吃到饺子啦!你不用管我了,路上注意安全!”她在微信上给丈夫留完言,又开始忙了起来。疫情监测分析的一系列工作正在等着她:核实每天新增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统计和网报审核工作……

像孙润红这样时刻坚守岗位,是延安市疾控中心所有人在这个春节的生活常态。1月25日,正月初一,延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卜小江先后去了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级定点医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宝塔区疾控中心、石窑宾馆医学观察点等督导检查。随后,他随国家督导组一行赶赴延川进行实地调研。

1月31日,中心委派流病科科长贺江、艾防科齐光明赴延川进行“蹲点式”指导。“咱们就是搞这个专业的,发生了这么大的疫情,咱们不能喊苦叫累,更不能怕感染!”56岁的齐光明这样说。

“咱们个人和集体的防护意识都得跟上”

1月25日至今,延安市疾控中心的《每日简报》及时更新、准确上报,从未中断,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对疫情的敏锐嗅觉不仅体现在工作日常中,还体现在对群众的健康关注上。1月20日,延安市疾控中心率先在单位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发布疫情防控相关的科普知识。从如何全面认识新冠肺炎,口罩的正确佩戴、居家防护的注意措施、疫情期间的心理疏导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推广和宣传。

中心还开通了24小时疫情防控热线电话,设置志愿者服务岗,积极回应群众咨询的健康问题。在参与疫情防控视频会议培训的同时,开展市区及各县区的培训工作,并借助融媒体、自媒体、宣传栏、宣传牌、宣传折页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开展预防、消毒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延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发信先后4次录制传染病防治的宣教视频。他说:“在疫情面前,公众的恐慌情绪很难消除,所以咱们要把疫情防控和防护措施宣传到位,让个人和集体的防护意识都跟得上。”

截至3月底,实验室累计检测样品605份,其中阳性8份;绘制树状图18幅、30余版,并多次指导各县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工作;累计编写《每日简报》55期,开展各相关单位、各县区视频培训会议8次,共1000余人次受益;利用“延安疾控”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疫情防控科普知识220篇;为联防联控提供健康科普短信素材30多条;制作《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手册——学校篇》和相关宣传折页。

1月22日,延安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副科长王高峰、检验科水质组组长刘杰出征武汉,同时也是延安市第一批援鄂的疾控人员,在驰援湖北的日子里,他们以专业、敬业和奉献的精神,诠释了延安疾控人的担当。至此,延安市疾控中心全员发力,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这场疫情面前,延安市疾控中心的每个人都在用心付出,不论是支援前线,还是属地发光。或许对每个延安市疾控中心的人来说,这个庚子年都很不平常。经历大疫,才能发现付出的珍贵;经历战斗,才能惊觉坚守的价值。(通讯员 吕 飞 李 艳 记者 宋 伟 刘 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