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25岁年轻人,都读过什么书?

你读过多少本书?大多都是什么时候读的?

我想80%的中国人的回答都是学生时代。

9年义务教育,4年大学生活,是多少80、90后的共同记忆?严格来讲,很多青春影视剧都有些「本末倒置」,忽视了本该是这十几年的主角:书。

古代的25岁年轻人,都读过什么书?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虽然我们够呛能找到「黄金屋」和「颜如玉」了,但是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我们。那么,在更加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古代,他们都会读些什么书?

十年寒窗,没有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没有鲁迅巴金朱自清,他们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地读书,到底在读些什么?

古代的25岁年轻人,都读过什么书?


综 述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三字经》


不同于大众对书生「十年苦读」的认知,总的来说,古代书生的读书情况可以说是「三十年大成」。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读书就和考取功名脱不开关系了,所以大部分家庭的教育目标并不是现代人的「好好学习,上个好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有条件送孩子上私塾学习的家族,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一般都是:

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储备文官。

古代的25岁年轻人,都读过什么书?


历朝历代的读书情况不尽相同,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十年诵读:6岁-16岁

启蒙期,主要是背诵并默写全文。跟背单词一样,每天温习旧书,背一遍不打奔儿,就可以学新书,不然继续背旧书。当然啦,这个时期基本上都是基础经典。

六岁,读《三字经》、《小学集解》、《千字文》、《幼学琼林》、《百家姓》等蒙学经典,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

古代的25岁年轻人,都读过什么书?


八岁,主要读四书,主要是《孝经》、《大学》、《中庸》,用以建设基础三观。然后开始读《孟子》、《论语》用以建设深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九岁,要学一些天王和农学历法,读《诗义折中》、《书经图说》等。

十岁到十五岁,这时候要过五经关了(最开始只有五经,后来在五经的基础上扩充成十三经了)。《诗经》、《周易》、《礼记》、《春秋》、《尔雅》、《说文》、《左传》,这时候就建立高阶的世界观。这时候差不多就可以试试考秀才了。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

这期间还开始了音乐和舞蹈的学习,主要是《勺》(文舞)、《象》(武舞);体育课主要是射箭和御车

读书阶段:基础教育(开蒙)

学习内容:背诵理解蒙学经典、四书五经乃至十三经

学习地点:家庭教师或者私塾

毕业标准:考取秀才

十年讲贯:16岁-26岁

从十六岁开始,过完四书五经关,基本上就结束背书阶段,这时候你就要开始写东西做输出了。输出的同时,是把读到的知识加以思考

古代的25岁年轻人,都读过什么书?


《古文观止》、《古文释义》、《文章轨范》、《古文笔法百篇》、《古唐诗合解》、《赋学正鹄》、《骈体文钞》、《六朝文絜》、《昭明文选》等高考作文辅导了解一下。

并且二十岁以后,基本上还会提前开始一些史书的阅读,基本上都是读《史记》。

读书阶段:高等教育

学习内容:古文观止等

学习地点:县立书院、私立书院

毕业标准:考取举人

十年涉猎:26岁-36岁

在古代,基本上考上举人,就完成「升阶」,吃喝不愁了。但是要上想做高官,彻底逆袭,则还要经过会试、殿试来考取进士(考进士是极少数人的事)。这时候基本上是一个博览群书的状态,通过广泛的涉猎,来提升能力。

古代的25岁年轻人,都读过什么书?


这时候史书是大头,常读的有《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资治通鉴》、《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史论》等。

各朝还会有专门的教科书,宋朝是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元朝是朱熹的集注,明代是《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大全,基本上就是抄袭元朝的教材而成,清朝用《钦定四书文》做教材。

说到这,其实有一部中国历史上避不开的书没有提及,它就是《永乐大典》。这本书有22,937卷,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更加让它神秘无比的是,这本书的原本,一直下落不明。

讲了这么多,实际上你会发现,其实古人的读书,更加功利更加注重应试。绝大多数人看四书五经,是直接导向要考公务员的

这可能是中国教育千年来一直被诟病的地方了。古代让你修身齐家尽忠报国,现代让你好好学习然后找个好工作,我们特别缺乏目标感和人生梦想的教育。

应试教育、技能教育只会造成一个结果:发张试卷,谁填得好,谁就是优秀。从没有人教你,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去给自己设立什么样的目标(不是考多少名,挣多少钱,达成什么样的业绩)。

古代的25岁年轻人,都读过什么书?


对于每个人来说,比受教育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每个人最大的职责不是尽忠尽责尽孝,而是四个字:找到自我

是如何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去寻找自己,去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诚心正意,永不停息。

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是为自己而活,是逃避,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教育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或许就是让一个人,能最终成为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