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隨著清明節小長假的到來,很多人紛紛回家祭祖。然而對於清明節,很多人卻不知所云。今天小編降關於清明節的由來做了一些調查,將遠古到現代清明節的演變做了一份調查!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東周的春秋時期,春秋時期,晉國重耳常年流亡避亂,有個叫介子推的時刻不離不棄。實在找不到吃的鬧饑荒的時候,介子推割下大腿上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有志氣,經過不懈奮鬥終成一代明君“晉文公”,大賞追隨他的人,卻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帶著老母親歸隱山林,晉文公追悔莫及,定要老介出山,老介也是倔,死活就是不出來。後來有人出個餿主意,三面放火燒山,留一面出口,把介子推逼下山來。然而他們低估了老介的倔值,母子二人就這麼被燒死在山上了。晉文公悲痛不已,遂下令這一天民間禁止動煙火,只能吃冷食,以懷念老介,所謂寒食節是也。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重耳逃亡列國


有的人說寒食節難道就是清明節,其實兩者有一定的關聯性,卻不是同一天,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寒食節在唐朝前有掃墓祭祖的習慣,可一直未得到官方的肯定。不過到了唐朝,因為唐朝時期官員或者豪強實在是太有錢了,上班不用那麼辛苦,於是官方就有人建議,反正寒食上墳要放假,上完墳又正好趕上大好春光,是時候放鬆一下了。大家都紛紛點頭表示贊同,於是寒食和清明就連在一起放個假,就有了第一代“黃金週”,一開始定的三天,後來感覺玩兒的不過癮,又改成七天。


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清明祭祖


自此以後,清明節成為了官方的節日,皇帝不管多麼的忙,到了那一天都要進行祭祀天地以及先祖的儀式。到了明清兩代,取消了“清明節”的法定節假日,但人們養成的習慣沒怎麼改變。到了清朝,皇上可能對上墳比較上癮,祭完天還要祭地,祭完地還要祭三山五嶽,祭完還不過癮,回家又召集皇子皇孫祭拜祖宗,這麼一通折騰下來,前後可能要花上幾個清明節放假的時間。到了民國確定4月5日為清明節,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另外說一句有意思的事,清明其實剛開始真的和祭祀祖先沒有什麼關係,反而像是二十四節氣一樣的對於氣候的一種總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