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随着清明节小长假的到来,很多人纷纷回家祭祖。然而对于清明节,很多人却不知所云。今天小编降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做了一些调查,将远古到现代清明节的演变做了一份调查!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


清明节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晋国重耳常年流亡避乱,有个叫介子推的时刻不离不弃。实在找不到吃的闹饥荒的时候,介子推割下大腿上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有志气,经过不懈奋斗终成一代明君“晋文公”,大赏追随他的人,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带着老母亲归隐山林,晋文公追悔莫及,定要老介出山,老介也是倔,死活就是不出来。后来有人出个馊主意,三面放火烧山,留一面出口,把介子推逼下山来。然而他们低估了老介的倔值,母子二人就这么被烧死在山上了。晋文公悲痛不已,遂下令这一天民间禁止动烟火,只能吃冷食,以怀念老介,所谓寒食节是也。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重耳逃亡列国


有的人说寒食节难道就是清明节,其实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性,却不是同一天,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寒食节在唐朝前有扫墓祭祖的习惯,可一直未得到官方的肯定。不过到了唐朝,因为唐朝时期官员或者豪强实在是太有钱了,上班不用那么辛苦,于是官方就有人建议,反正寒食上坟要放假,上完坟又正好赶上大好春光,是时候放松一下了。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寒食和清明就连在一起放个假,就有了第一代“黄金周”,一开始定的三天,后来感觉玩儿的不过瘾,又改成七天。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清明祭祖


自此以后,清明节成为了官方的节日,皇帝不管多么的忙,到了那一天都要进行祭祀天地以及先祖的仪式。到了明清两代,取消了“清明节”的法定节假日,但人们养成的习惯没怎么改变。到了清朝,皇上可能对上坟比较上瘾,祭完天还要祭地,祭完地还要祭三山五岳,祭完还不过瘾,回家又召集皇子皇孙祭拜祖宗,这么一通折腾下来,前后可能要花上几个清明节放假的时间。到了民国确定4月5日为清明节,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另外说一句有意思的事,清明其实刚开始真的和祭祀祖先没有什么关系,反而像是二十四节气一样的对于气候的一种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