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餘鴨( Dayu duck)俗稱大餘麻鴨、大粒麻鴨,

· • 一、一般情況

· • 二、品種來源與變化

· • 三、品種特徵和性能

· • 四、品種保護和研究利用

一、一般情況

(一)原產地、中心產區及分佈

大餘鴨原產地為江西省大餘縣,主要分佈於大餘縣和南康市及廣東省的南雄市。

(二)產區自然生態條件

大餘縣位於北緯25o15’~25o37’、東經114o00’~144o44’,地處江西省西南邊緣。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西部和東南部層山疊嶂,中部丘陵山脈海拔300~500m,東部章江兩岸的平原與岡地海拔在200m左右。年平均氣溫18.5℃,最高氣溫38.4℃,最低氣溫-7.2℃;無霜期301天。年降水量1563mm,年平均日照時數1499h。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農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甘薯等。

二、品種來源與變化

(一)品種形成

大餘鴨的形成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當時大餘一帶的“南安板鴨”(大餘縣古稱南安府,故稱“南安板鴨”),具有皮薄肉嫩、骨脆可嚼、臘味香濃、皮膚潔白、定型美觀的特點,號稱臘味之王。1850年廣東商人用此作為禮品饋贈港澳親友。隨後,“南安板鴨”暢銷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市場,久負盛名,並因此促進了大餘鴨的飼養。1930年前後,鴨農引入廣東省鄧坊麻鴨飼養,用鄧坊麻鴨與本地麻鴨雜交,從雜交後代中選留優良個體,經50多年的不斷選育形成現今的大餘鴨。

(二)群體數量及變化情況

大餘鴨飼養量1990年約為80萬隻,2005年約為10萬隻,2006年約為11萬隻。

三、品種特徵和性能

(一)體型外貌特徵

大餘鴨( Dayu duck)俗稱大餘麻鴨、大粒麻鴨,


1.外貌特徵 大餘鴨體型中等偏大,頭稍粗,喙以黃色居多、少數為青色;皮膚白色。脛、蹼呈青黃色。

公鴨頸部粗,頭、頸、背部羽毛紅褐色,少數頭部羽毛墨綠色,鏡羽呈墨綠色。母鴨頸部細長;全身羽毛紅褐色,有較大的黑色斑點,稱“大粒麻”;鏡羽呈墨綠色,少數有白頸圈,鞍羽雜有白色。雛鴨全身絨毛呈黃色,背部及頭部各有一小塊淺黑斑。

2.體重和體尺 大餘鴨成年鴨體重和體尺見表1。

(二)生產性能

1.肉用性能 在舍飼條件下,大餘鴨56日齡飼料轉化比為2.4~2.6:1,初生至21日齡成活率為95%,22~56日齡成活率為98%。

大餘鴨生長期不同階段體重見表2,屠宰性能見表3,肌肉主要化學成分見表4。

2.蛋品質 大餘鴨蛋品質測定結果見表5。

大餘鴨( Dayu duck)俗稱大餘麻鴨、大粒麻鴨,


3.繁殖性能 大餘鴨平均175日齡開產,開產蛋重65g左右,500日齡產蛋數190個,300日齡平均蛋重82g。種蛋受精率95%左右,受精蛋孵化率92%左右。就巢率10%~15%。

四、品種保護和研究利用

(一)保種方式

採用保種場保護。大餘縣畜牧良種繁殖場承擔大餘鴨的保種任務,2006年有保種群公鴨40只、母鴨280只。大餘鴨1989年收錄於《中國家禽品種志》。

(二)選育利用

大餘鴨主要用於加工板鴨。用櫻桃谷鴨與大餘鴨雜交,雜種鴨表現出明顯的雜種優勢,每年出欄雜交商品鴨150萬隻。

五、品種評價

大餘鴨適應性強,生長速度較快,皮薄、毛孔小,肉質細嫩,是加工板鴨的優質原料。今後應進一步加強本品種選育,並篩選配套雜交組合,在保持其優良肉質的前提下,提高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