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邵氏武俠老電影的粉絲當然很多,不僅在國外的論壇上、相關視頻下經常能看到他們的蹤跡,雖然不認識邵氏劇的外國粉絲,但美劇中也會不時出現這些電影的同好,更有骨灰級邵氏武俠電影狂人昆汀一類的藝術家,不斷在自己的電影或者其他藝術品中致敬老邵氏元素——只是怎麼說了,總體一個感覺就是,外文化語境中的人,對這些武俠電影的理解,總有那麼一點,呃……完全出乎我們的想象。雖然很難說出他們理解偏差在哪裡,但就是有那麼一些微妙的不對勁。(入門以後大家可自行體會)

即使身為邵氏武俠電影的粉絲,也不得不承認相對日本武士片,邵氏在藝術層面和思想深度上相當粗糙,比起不斷挖掘人性深度,徹底反思整個文化傳統,出現瞭如黑澤明這樣國際大師級別的武士片,邵氏幾乎都是流水線生產、商業化運作,過分成熟濫套,屬於流行、大眾和票房。無論哪個環節都很難稱得上細膩,更難有什麼“深刻”可以承載。它能夠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力,究竟是為什麼?

宅在家無所事事的日子就往回翻我心愛的老邵氏,無意間翻到了一部童年陰影的老電影,1975年何夢華的《血滴子》。時隔近20年再來看此片,依然津津有味,只是關注的重點早已不在精心設計魔幻般的“高科技”終極殺器和噩夢般的斷頭後還能手腳掙扎動彈上,倒多了許多別樣的感悟。

這樣一部簡單粗暴的電影,魅力究竟在哪裡?

我居然覺得,大概就是它的“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吧!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雍正的形象,在銀屏上經歷了幾個階段,在《雍正王朝》之前,當然一窩蜂黑,尤其以香港邵氏武俠電影黑得最兇。香港作為早期的革命基地,反清大概反到了骨子裡。無數武俠電影孜孜不倦把反清當做重要主題,皇太極順治雍正乾隆道光咸豐慈禧無一不被黑了個遍。尤其是雍正,這位有清一朝很有作為的皇帝簡直成了暴君的代言人,雍正無頭、呂四娘以及粘杆兒處、血滴子的傳說四處蔓延,直指雍正的殘暴、陰鷙、刻薄與濫殺。

雍正被黑,這當然有歷史原因,例如清末的民族主義情緒將中華民族的落後直接歸咎於滿族統治者,美化明朝醜化清朝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然而比起明朝彷彿個個有神經病的不靠譜皇帝,清朝的十三位君主說真的,從個人素質上來說實在不在一個級別,他們縱然資質平平,也都勤奮勉力,對國家極有責任感。何況擁有極高藝術品位,愛憎分明、偏執分裂、性情中人的雍正——畢竟我也算是雍正的路人粉嘛。

應當說,外族統治者的滿清,在入主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頑強文化慣性的中原時,要想長治久安,在文化身份和認同上的選擇至關重要,積澱不夠的清王室只有採用極端僵化的保守主義立場,以“文化正統”自居,才有可能贏得歷史。這一點,寫《大義迷覺錄》的雍正有著清醒的自覺。可這樣一來,以朱熹理學作為正統直接傳承,完全摒棄了明後期興起的陽明心學等,帶來的後果只能是“文字獄”。這是時代、環境、文化身份等等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概率無限接近100%,除非如同元朝一樣很快系統崩潰),和某位君主無關。文字獄也並非清王朝的發明,只是在清發展到了頂峰,雍正承前啟後,他所處一朝遠非文字獄的高潮,社會監控能力和集權程度,也不是在雍正手裡達到巔峰,這個鍋,雍正背得確實有點冤。

不過且慢,我雖喜歡雍正,卻絕非清粉,熒屏上的黑雍正洗雍正,都能看得挺爽。畢竟雍正在清朝君主中黑點最多:繼位不順,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士紳和君主共治的社會結構,以及突然暴死——這些疑點經由民國幾代清黑皓首窮經的捕風捉影,終於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終而凝聚成了裨官野史中的終極殺器“血滴子”。

雍正的背後,是中國幾千年權力鬥爭的腥風血雨。這是“血滴子”傳說流傳的最大心理因素。也是香港邵氏電影反覆黑清朝黑雍正的大背景——這其中,沉澱著香港人始終未能忘懷的恐懼。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殺人利器“血滴子”擁有詳細的科學原理,近乎魔幻的運行路線,以及瞬間斷頭還掙扎幾下的恐怖心理留影能力…

所以,《血滴子》中的雍正,難免非常臉譜化。不瞭解汪洋這個演員,但覺得他壞得非常有氣勢,尤其那種多疑多慮的性格特徵,寥寥幾個肢體語言就可見不凡。比起唐國強那家喻戶曉的改革家雍正,或是吳奇隆本色出演的外冷內熱型雍正,我明顯偏愛汪洋得多,一來他發揮空間小,二來,哪位最接近為人君者的本性?權力對人的改造能力,恐怕是除了“愛”以外最大的。

刻薄寡恩、多疑多思、殘暴冷酷、外冷內熱、愛憎分明……這些性格當然都會立體呈現在一個人身上。因不同時刻,面對不同的人而放大不同的部分。你喜歡不喜歡,只取決於你所處的立場和所持的視野。所以,無論是吳奇隆、唐國強還是汪洋,都抓住了歷史上雍正的某個特點。然而為帝王者,最本質的底色是什麼?無論之前他是誰,當坐上那個位置,捍衛權力所需要消耗的心力,恐怕都會讓他變成那個高高在上,將任何人都視為潛在敵人的“孤家寡人”,這是權力的本質邏輯。《血滴子》中的雍正,面對難以掌控的朝局,不得不依賴於特務機構,安插暗線、搞監視、連坐、告密、暗殺、文字獄……這是歷史永遠真實存在的另一面。血滴子這樣的兵器或許不存在,但人們對於漫長的嚴密社會控制的恐懼,卻始終沉澱在血液裡,隨時會被喚醒。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讓人毛骨悚然的雍正

皇帝的性格,在影視劇中多有錯亂,《康熙微服私訪記》、《戲說乾隆》、《乾隆大帝》、《康熙王朝》、《天下糧倉》……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君明臣賢”的理想政治圖景,但清朝的皇帝都很努力,道德上也並無前朝皇帝那樣明顯的瑕疵,天朝國運依然不可避免走向極度衰落——因為從根本上來說,那個位置並不是給“人”設計的,天子乃天之子,可以天人相感,自然並非凡人,然而破除迷執之後我們會發現天子也只是凡人,無法做到超乎人極限外的事情(例如獨立處理天量信息)。

這個圖景從一開始,本就純屬虛構

《血滴子》以一種極為粗暴的方式,戳破了這個圖景的虛偽,而直指權力核心的秘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有的所謂王者,都有屬於自己的“血滴子”——無上權力的殘暴本質,是無論怎樣洗,也洗不掉的。

當然,越強大的武器,反噬作用也會越大,刀槍上得來的,往往刀槍上失去,於是雍正也就“無頭”了。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作為芸芸眾生卑微草芥中的一員,我們大多數所能選擇的,恐怕不是主動追逐權力,捲入生殺漩渦之中,掌握他人的命運(當然,掌控他人時,也會被人所掌控),而是——究竟以何種態度看待自己與權力的關係

《血滴子》的情節,非常非常簡單:一個不願意被利用的殺手逃亡和反追殺的故事。邵氏武俠電影往往有所謂的母題,殺人者的幡然醒悟顯然是最熱衷的題材。這似乎是一個隱喻,香港電影人潛意識中是否有一種覺醒者的優越感?畢竟在過去長達一百年之中,香港在中國政治版圖上都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我想,這或許是港人最深層的信仰。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姑且不論這種驕傲和信仰是否成立,但不得不說,《血滴子》的成功在於把“馬騰”這樣覺醒者塑造得很有層次。邵氏老電影似乎很擅長處理這樣的覺醒者,不像今天的港片。魯迅說,“醒來後無路可走”,但那是帶著濃厚儒家意識的知識分子,由說教狂狄龍演倒還氣質能勉強對應。陳觀泰則總扮演不會有太多思考能力,依憑本能行事的莽夫。只因為對所殺之人的疑惑,對摯友崩潰而死的懷疑,他終於由沒有太多追求與疑問:“聖上自有道理”,轉而追求基本人性、以及人間正常情感生活。面對濫殺,陳觀泰的直覺是“逃”,他不會自我欺騙“是雍正叫我殺的我只是奉命行事”、“殺得都是亂臣賊子”;也不會像辛康那樣因為恐懼被殺即使心有疑惑也不遺餘力討好雍正以求自保;更不會如許雙昆那樣一開始便奔著雍正許諾的“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出賣所有能出賣的,背叛所有可背叛的。馬騰想得始終很簡單,很天真,當他被沿街唱戲的流浪女救下後,他掏出了雍正曾經賞賜給他的金子,“我有好多金子”,流浪女淡淡說,“這是聖上的金子,根本就沒用,一旦暴露了你的身份,還不是死路一條”,馬騰居然恍然大悟一臉欣喜的喊出“這金子根本就沒有用”,將之前賣命得來的金子全部扔進了河裡,“不用怕,我會種地”,而女主角高興地回答“我會養豬”,於是“

我們能吃苦,一定能活下去” 。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這大約是本片最動人的一段了,只有不到一分鐘的篇幅,卻足以撐起整部電影的情感內核:“活下去”,“一起活下去”,就算是韭菜也要掙扎著活下去,因為——“總算有自己的家”。金子、官位、權力、皇帝的賞識與健康健全的人性人情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而“我會種地”、“

我會養豬”成為了卑微飄零之人最美妙的愛情表達。

當然,我們大可以去追究這樣的愛情實在太不真實,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人會跟從一個逃犯,沒有金錢怎麼可能活得下去,雍正不可能有那麼壞,血滴子壓根就不存在,在整個國家追捕下怎麼可能逃脫,逃亡生活怎麼可能田園牧歌,甚至為什麼馬騰就不能理解雍正的宏圖大志等等等等……然後將《血滴子》歸為爛片一部。

確實,這份天真何等幼稚可笑!可這樣的表達,國產電影中,我確實只有在邵氏老電影中看到過。這是我愛老邵氏的原因!

逃亡的日子實在不好過,留在“血滴子”中卻更不好過。人終非木偶,不能沒有情感與慾望,也免不了內部傾軋,學會了告密的人,當然更會將其作為晉升、自保的捷徑。於是,互相殘殺也就再所難免,這種環境下,人甚至可能因為保留了一絲憐憫之心就輕易被屠戮。沒有愛的地方,無論身居何處,都會成為人間地獄。相比之下,馬騰有妻有子,即使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也似乎成了其他成員羨慕的對象。天真幼稚的人,自然有天真幼稚的福分。不年輕不天真不幼稚的人了?在《血滴子》之中自然只能死於血滴子之下了。邵氏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三觀奇正。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我們還得要逃,逃到更遠的地方去。”迎著清晨的曙光,兩人開始了新一輪的逃亡,彷彿充滿希望——我雖知道這部電影實在不符合現實邏輯,但卻也不得不被這份天真的生活理想所感動。這份理想,顯然比什麼宏圖霸業,“我還想再活五百年”、“這都是朕打下的江山”更接地氣。我等小民百姓,生活得本已足夠艱難,若還被要求要去理解那些“站在風口浪尖緊握著日月旋轉”之人的難處,去關心雍正是否是一位好皇帝,所做功績是否符合歷史發展方向,“血滴子”的傳說是否造謠抹黑……豈非顛倒錯亂?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好久不見陳觀泰,最近出場還是在徐浩峰《師父》裡,驚鴻一瞥扮演了四位護法刀手中的一位,手持大刀的他依然很有氣勢。然後就看到2012年《血滴子》改拍,導演還是香港人,拍過港片最後高峰《無間道》的劉偉強,看來對這個母題還是執著的。但豆瓣上4.5的打分讓我沒有勇氣去看,再看一眼內容簡介——我的媽呀,又是一堆意識形態亂燉?香港導演,你們是不是在到底應該怎麼處理“當人被迫面對邪惡”之類問題上,已經首先自己糊塗曖昧了?

再想尋覓曾經老邵氏武俠的那份純粹與幼稚,也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吧?當整個文藝界都沉迷在老鼠和大象的角力之間,如何恰如其分展現大象的力量與糾結(該不該為了世界的和平發展踩死老鼠?)以及老鼠的猥瑣之類上,大概更不可能再得到世界對邵氏老電影同等的認同和喜愛。畢竟,人類文明史上最有吸引力的故事,還是老鼠如何拼上一切掀翻大象,即使它“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吧!

每一個人的恐懼與逃亡——1975年邵氏武俠電影《血滴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