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卸载抖音、今日头条,因为算法推荐机制还是“上瘾”...

你为什么卸载抖音、今日头条,因为算法推荐机制还是“上瘾”...

抖音头条

之前在知乎和头条的悟空问答里面,都有看到有人提问“为什么你选择卸载抖音和今日头条”。

里面的回答大多是说:

“因为抖音和今日头条老是推荐我想看的内容视频,每次刷起来就没完没了,时间都浪费了,什么收获也没有,简直是误我人生!”

“因为抖音和今日头条用算法机制推荐差不多一模一样的东西给我看,红烧肉我是喜欢吃,可是谁受得了顿顿吃红烧肉?!”

“因为抖音和今日头条老是推荐各种不靠谱的信息 ,我父母看了那些致癌、保健类的软文,三天两头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得癌症了,不吃保健品立马就要进医院一样。明明都是些夸大其词,甚至卖假药的,老人家不懂,谁受得了!”

......

头条系的推荐算法是它能够从BAT的互联网帝国版图中,脱颖而出的杀手锏。但是,目前也成了大多数人对其诟病的机制。

可是,单单只是头条系使用了所谓的“推荐算法机制”么?

肯定不是,而是所有互联网类的APP,只要你能想到的各种常用APP,如微信、淘宝、美团等,莫不是使用了“算法机制”。

因为这是它们让我们上瘾的一种必备技能。

互联网的产品设计核心就是让用户把产品使用变成一种习惯,换句话说就是让用户“上瘾”。

在《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尼尔·埃亚尔 瑞安·胡佛著)这本书里面,作者给出了一个极其简明的上瘾模型: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你为什么卸载抖音、今日头条,因为算法推荐机制还是“上瘾”...

上瘾模型

我们拿抖音举例。

触发:①初次使用,一般是外部触发。即看到身边有人玩抖音刷视频,一直笑个不停,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或者广告,或者其他人用抖音的分享。你看到了觉得有意思,就下载了。②再次使用,一般就是内部触发,最后再讲。

行动:下载安装了抖音,用手机号直接注册,或者微信授权登录。反正花不了一两分钟,你就能够轻而易举的拥有自己的抖音账号。

多变的酬赏:进入之后,直接就可以观看短视频,刚开始刷的时候,可能没找到有意思的,但是换了几次之后,你发现它的算法知道你的喜好了,就会一直推荐你喜欢的视频。每一次视频都不一样,每一次给你的快乐都不同。轻轻一划,就是一个新的视频。喜欢,不喜欢,好玩,没意思。有一种魔力,让你停不下来。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次都不同,你已经“上瘾”了。

投入:在使用过程中,看到有意思的点个赞,甚至留个评论。这些微小的行动就是你的投入。你会关注你觉得好主播,你会评论有意思的视频并期待有人回复,甚至你会自己随手拍一个小视频传上去玩玩。一次又一次,投入很小,却积少成多,你已经无法自拔了。

再触发:这时候你就可能因为期待自己关注的主播更新,期待自己的评论有人回复,期待自己的视频有人点赞,或者仅仅是想消磨无聊的碎片时间,总有一个微小的理由让你主动再一次打开抖音。恭喜你,你已经成功“被捕获”了。

你为什么卸载抖音、今日头条,因为算法推荐机制还是“上瘾”...

上瘾无处不在

上面这套机制,在微信、微博、知乎、淘宝上面都存在。

那么,为什么现在网上这么多人喜欢批判抖音、头条?

其实,微信、知乎、豆瓣哪一个不被批判过。

这些都是“自我认同的困境”:我们一方面希望自己与社会大众保持一致,寻找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却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保持自我认同感。

微信的朋友圈,开始你很高兴分享,突然有人说朋友圈变成了“装X圈”,于是除了微商还在发,你已经觉得没意思了。

知乎曾经的精英化分享社区,你很高兴分享,结果突然被人家说成“分享刚编好的故事”,你马上敬而远之。

我们一方面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贴上某些标签正名,一方面却挥舞着大棒把另一个标签送给别人,乐此不疲。

“上瘾”、“算法”都只是工具属性,某一天你弃置不用,自然无伤大雅。

“批判”、“标签”却是自我认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你为什么卸载抖音、今日头条,因为算法推荐机制还是“上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