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特智能:兩版招股書採購額異常 線下C端銷售數據真實性存疑

除2016年和2017年預披露更新後的採購金額均小於更新前的採購金額外,2016-2018年,線下C端銷售金額均大於各直營店營業收入之和,營業成本(除2016年)均小於各直營店營業成本之和,酷特智能披露的線下C端銷售收入和毛利率是真的嗎?


本刊研究員 劉俊梅


1月9日,第十八屆發審委2020年第11次會議的審核結果顯示,青島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酷特智能”)IPO申請獲通過。


招股說明書顯示,酷特智能主要從事以大規模定製為核心的服裝設計、研發、製造和銷售,包括男士、女士正裝全系列各品類,並向國內相關傳統制造企業提供數字化定製工廠的整體改造方案及技術諮詢服務。


從招股說明書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2015-2018年,酷特智能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91億元、4.2億元、5.84億元、5.91億元,2016-2018年的同比增速分別為44%、39.1%、1.2%,營業收入增速持續下滑。同期,酷特智能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為1532.61萬元、2280.35萬元、6286.59萬元、6273.02萬元,2016-2018年的同比增速分別為48.79%、175.69%、-0.22%,淨利潤增速波動較大,整體呈現下滑趨勢。


與此同時,營業收入佔比達到90%以上的服裝類業務的毛利率也呈整體波動下滑的趨勢,2015-2018年,服裝類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36.56%、36.38%、37.45%和34.51%。


但研讀招股說明書發現,酷特智能面臨的問題遠不止於此,其在信披方面也存在不少問題。


前後兩版招股說明書中採購金額不一致

證監會官網顯示,酷特智能招股說明書的預披露時間為2018年12月21日,其披露的報告期為2015-2018年上半年;預披露更新時間為2019年5月24日,其披露的報告期為2016-2018年。因此,兩版招股說明書所披露報告期的重疊時間為2016年和2017年。在梳理數據的過程中發現,兩版招股說明書披露的2016年和2017年的採購額相差較大。


在2019版招股說明書“主要原材料採購情況”中顯示,酷特智能採購的原材料為面料和輔料,其中面料又分為西服面料和襯衣面料。2016年和2017年,酷特智能的面料採購金額分別為0.91億元和1.04億元,輔料採購金額分別為3509萬元和4339.22萬元,面料和輔料的合計採購金額分別為1.26億元和1.47億元。

酷特智能:兩版招股書採購額異常 線下C端銷售數據真實性存疑

那麼,2018版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面料和輔料的採購額又是多少呢?


2018版招股說明書“主要原材料採購情況”中顯示,2016年和2017年,酷特智能的面料採購金額分別為1.05億元和1.19億元,輔料的採購金額分別為4207.7萬元和5033.4萬元,面料和輔料的合計採購金額分別為1.47億元和1.7億元。

酷特智能:兩版招股書採購額異常 線下C端銷售數據真實性存疑

不難發現,兩版招股說明書披露的2016年和2017年的面料和輔料的採購金額差距較大。2016年,2018版面料採購金額比2019版多1403.23萬元,2018版輔料採購金額比2019版多698.7萬元;2017年,2018版面料採購金額比2019版多1532.42萬元,2018版輔料採購金額比2019版多694.18萬元。


因此,2016年和2017年,前後兩版招股說明書披露的原材料採購金額分別相差2101.77萬元和2226.6萬元。可是在2019版招股說明書中並沒有發現酷特智能及其中介機構對這種變化有任何的解釋,那麼,2019版招股說明書中,2016年和2017年每年減少的2000多萬元採購金額都去哪兒了呢?


線下C端銷售金額和成本前後不一

招股說明書顯示,直營方式是酷特智能的線下獲客途徑之一,並詳細披露了2016-2018年各直營店的情況,其中包括每個直營店的年營業收入和年營業成本,據此可得出:2016年,酷特智能24家直營店年營業收入和年營業成本的合計數分別為2126.28萬元和1132.5萬元;2017年,酷特智能16家直營店年營業收入和年營業成本的合計數分別為3293.76萬元和1893.05萬元;2018年,酷特智能8家直營店年營業收入和年營業成本的合計數分別為2495.02萬元和1558.61萬元。

酷特智能:兩版招股書採購額異常 線下C端銷售數據真實性存疑

而且,招股說明書在“公司個性化定製業務中線上和線下業務開展情況”中顯示,線下C端業務指通過直營店銷售獲取的業務。

酷特智能:兩版招股書採購額異常 線下C端銷售數據真實性存疑

與此同時,招股說明書披露了酷特智能線下C端的銷售金額和毛利率。2016-2018年,酷特智能線下C端的銷售金額分別為2981.41萬元、3502.97萬元和2528.08萬元,毛利率分別為58.26%、52.08%和46.99%,據此可計算出同期酷特智能線下C端的營業成本分別為1244.44萬元、1678.62萬元和1340.14萬元。

酷特智能:兩版招股書採購額異常 線下C端銷售數據真實性存疑

顯然,酷特智能線下C端的銷售金額和營業成本和前述由各直營店年營業收入和年營業成本的合計金額並不一致。2016-2018年,酷特智能線下C端的銷售金額與各直營店年營業收入的合計額的差額分別為855.13萬元、209.21萬元和33.06萬元;但由線下C端的銷售金額和毛利率計算得到的營業成本和各直營店年營業成本合計額的差額則分別為111.94萬元、-214.43萬元和-218.47萬元。


這意味著,2016-2018年,酷特智能線下C端的銷售金額均高於各直營店年營業收入的合計額,但線下C端的營業成本除2016年高於各直營店年營業成本的合計額外,2017年和2018年卻均低於各直營店年營業成本的合計額。而且儘管2016年酷特智能線下C端的營業成本要高於各直營店年營業成本的合計額,但相對於線下C端銷售金額超出各直營店年營業收入合計額的部分而言,線下C端營業成本的超出部分要小得多。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酷特智能已經定義線下C端的業務是指通過直營店銷售獲取的業務,為什麼會出現“線下C端的銷售金額要遠大於各直營店營業收入之和、營業成本卻小於各直營店營業成本之和(2016年除外)”的現象呢?在這種情況下,酷特智能披露的線下C端的銷售收入和毛利率還是真的嗎?


儘管現在酷特智能IPO已獲監管審核通過,但信披數據真實性與否絕不是小事,市場仍期待酷特智能及其中介機構能對上述疑問給出合理的解釋。


附:酷特智能IPO主要中介機構

酷特智能:兩版招股書採購額異常 線下C端銷售數據真實性存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