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適區,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性

01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採訪時說,他當年在北大當了七年的老師,每個星期上四個小時的課,剩下的時間,可以到處走走,在家睡大覺,或者是去圖書館看書。日子愜意得聽起來讓多少人羨慕不已。

但是俞敏洪老師在第七個年頭,決定辭職創業。他走出了舒適區,創辦了新東方,才有了現在的成就。

如果俞老師並沒有逆流而上,跳出學校的舒適圈,那他這一生可能就是另外一個版本。牛頓的第一運動定律說物體在沒有外界作用力的情況下,運動的速度和狀態不會發生變化。俞老師當初在決定辭職下海經商之前,因為在校外兼課教書,被北大處分,而這件事就成了改變俞敏洪老師的外界作用力。

牛頓這個定律叫慣性定律,把它應用到我們成長的路上,就是說,只有當我們受到壓力的情況下,才會更傾向於改變。

不變的狀態和速度,其實就是我們呆在舒適區裡的狀態,在舒適區待久了,就如同溫水的青蛙,無異於慢性自殺。

就像那些沉浸在垃圾食品無法自拔的人們,在身體出現問題之前,是不會考慮在運動習慣和飲食習慣上做出改變。身體的警鐘就是牛頓定律裡的“外界作用力”,使事物改變它原來的慣性。

很多人覺得改變太難受了,準備學英語的時候,看著一堆不認識的字母,它們認識你,你卻不認識它們,今天記住了,明天又忘記了;想要運動的時候,換上運動服之後卻又不想開門出去了。

萬事開頭難,制定一個艱難的任務,第一個星期或者前一個月很難熬,但是越往後就越簡單。到了第二個星期就會簡單一些,等到了第三個星期就會比第二星期更簡單。

就像學開車,剛學開車的時候,我們很難想象,怎麼能做到一邊控制油門和方向盤一邊還能眼觀八方耳聽六路。但是,當我們上路一段時間之後,就發現,不僅越開越好,還可以邊開車邊想心事了。

走出舒適區,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性

02

如果你已經決定要走出舒適區,想讓自己成長起來,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先彈掉你簡歷上的灰,在簡歷上更新你的能力和經驗。

拿著簡歷,申請更高的職位或者到市場上尋找機會。

不管是不是需要離開原來的職位,這麼做都可以讓自己清楚,自己的價值在市場上處在哪個層次。

然後找一個偶像,樹立榜樣,激發你的動力,動力分為內動力和外動力。

比如你知道吃蔬菜對身體健康,所以要多吃蔬菜,這就是外動力。如果你發自內心的喜歡吃蔬菜,所以每餐都會多吃蔬菜,那這就是內動力,因為你喜歡蔬菜。

內動力的作用比外動力更強大。

如果你知道多吃蔬菜對身體很好,就算不喜歡也逼著自己一直吃蔬菜,久而久之,你感覺到了變化,你身材變好了,腸胃也順暢了,這時你的外動力就會變成內動力,因為你已經喜歡上吃蔬菜之後舒服的感覺了。

那麼如何把外動力變成內動力呢?

這就要靠我們經常進行反思,反思的時候要保持理性和客觀。比如,對照我們制定的目標,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復盤和反思一次。在前進的路上,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方向,推著自己前進。

走出舒適區,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性

03

在內在動力和外界的作用力的推動下,走出舒適區,走上充滿可能性的未來之路。沿著這條路,我們需要隨時做出調整。牛頓的慣性定律告訴我們,事情一旦開始,就很難再停下來。

前進的路上遇到阻礙那是在所難免的,成長的過程中產生懈怠情緒也很正常,沒有人能永遠保持打雞血的狀態。在狀態不佳的時候可以通過冥想、健身、寫日記、犒賞自己等方式,讓我成長的過程保持更持久戰鬥力。

走出舒適區,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