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01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采访时说,他当年在北大当了七年的老师,每个星期上四个小时的课,剩下的时间,可以到处走走,在家睡大觉,或者是去图书馆看书。日子惬意得听起来让多少人羡慕不已。

但是俞敏洪老师在第七个年头,决定辞职创业。他走出了舒适区,创办了新东方,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如果俞老师并没有逆流而上,跳出学校的舒适圈,那他这一生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说物体在没有外界作用力的情况下,运动的速度和状态不会发生变化。俞老师当初在决定辞职下海经商之前,因为在校外兼课教书,被北大处分,而这件事就成了改变俞敏洪老师的外界作用力。

牛顿这个定律叫惯性定律,把它应用到我们成长的路上,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受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更倾向于改变。

不变的状态和速度,其实就是我们呆在舒适区里的状态,在舒适区待久了,就如同温水的青蛙,无异于慢性自杀。

就像那些沉浸在垃圾食品无法自拔的人们,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前,是不会考虑在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上做出改变。身体的警钟就是牛顿定律里的“外界作用力”,使事物改变它原来的惯性。

很多人觉得改变太难受了,准备学英语的时候,看着一堆不认识的字母,它们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它们,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记了;想要运动的时候,换上运动服之后却又不想开门出去了。

万事开头难,制定一个艰难的任务,第一个星期或者前一个月很难熬,但是越往后就越简单。到了第二个星期就会简单一些,等到了第三个星期就会比第二星期更简单。

就像学开车,刚学开车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怎么能做到一边控制油门和方向盘一边还能眼观八方耳听六路。但是,当我们上路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不仅越开越好,还可以边开车边想心事了。

走出舒适区,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02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走出舒适区,想让自己成长起来,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先弹掉你简历上的灰,在简历上更新你的能力和经验。

拿着简历,申请更高的职位或者到市场上寻找机会。

不管是不是需要离开原来的职位,这么做都可以让自己清楚,自己的价值在市场上处在哪个层次。

然后找一个偶像,树立榜样,激发你的动力,动力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

比如你知道吃蔬菜对身体健康,所以要多吃蔬菜,这就是外动力。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喜欢吃蔬菜,所以每餐都会多吃蔬菜,那这就是内动力,因为你喜欢蔬菜。

内动力的作用比外动力更强大。

如果你知道多吃蔬菜对身体很好,就算不喜欢也逼着自己一直吃蔬菜,久而久之,你感觉到了变化,你身材变好了,肠胃也顺畅了,这时你的外动力就会变成内动力,因为你已经喜欢上吃蔬菜之后舒服的感觉了。

那么如何把外动力变成内动力呢?

这就要靠我们经常进行反思,反思的时候要保持理性和客观。比如,对照我们制定的目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复盘和反思一次。在前进的路上,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方向,推着自己前进。

走出舒适区,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03

在内在动力和外界的作用力的推动下,走出舒适区,走上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之路。沿着这条路,我们需要随时做出调整。牛顿的惯性定律告诉我们,事情一旦开始,就很难再停下来。

前进的路上遇到阻碍那是在所难免的,成长的过程中产生懈怠情绪也很正常,没有人能永远保持打鸡血的状态。在状态不佳的时候可以通过冥想、健身、写日记、犒赏自己等方式,让我成长的过程保持更持久战斗力。

走出舒适区,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