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附一院周发春:“武汉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然全力以赴”

  

在武汉的46天里,周发春心里想的只有两件事:救人和回家。

  作为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副领队、重症病区主任,重医附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发春面对的是119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重症及危重症病人比例高达76%,他说:“武汉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然全力以赴!”

  整个医疗队共160人,其中,医生40人,护士120人。他说:“一个都不能少,我们要一起平安回家!”

  46天后,周发春实现了他的承诺。4月7日,重庆日报记者联系上正在南川进行集中医学观察休养的周发春,他说:“医疗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重医附一院周发春:“武汉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然全力以赴”

  ▲3月23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周发春与医生们商讨患者病情。记者 谢智强 摄

  新病区的“指挥官”

  3小时接收70名重症患者

  周发春的出征很仓促,出发前,他甚至没来得及回家。

  时间回到2月12日深夜11点,周发春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医院打来的,“明天你作为医疗队长随160人医疗队奔赴武汉抗击疫情。”

  “没问题!”他不假思索、坚定地回答。

  此时,周发春正驻守在重庆市新冠肺炎4个定点救治医院之一的重医附属永川医院。在交接工作后,2月13日上午,他直接赶回了医院,随军出征。


  去时寒风冷雪,让周发春担忧的是,160人的医疗队伍,队员来自不同科室,35岁以下的105人,女性112人,有过穿脱防护服经历的仅几人,如何让这支队伍安全有效地运转起来?

  抵达武汉后,这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组建的医疗队,立即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重症病区,周发春便是医疗队临床医疗救治方面的“指挥官”,第一时间开展医疗、管理、指导等多项工作。

  “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规章制度建立到人员调配,都是从零开始。”周发春说,武汉市第一医院整个重症病区大楼都是临时改建,设施不完备、防护物资相对不足,短时间内大量病人的涌入,队员们在技术、知识、体能等各个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重医附一院周发春:“武汉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然全力以赴”

  让他没想到的是,由于救治任务重,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便要求医疗队收治患者。“我是党员,我先上!”紧急时刻,81名党员纷纷请战。当晚,由周发春指挥,10名医生、15名护士组成的“先锋队”,率先进入病区。

  不一会儿,病区求援电话响起“病人多,需增援。”随即,21名护士也立即进入病区。

  询问病史、体征监测、登记采样、吸氧处置、安抚病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医护操作系统,隔离区内外的医护人员紧密配合,3个小时便收治70名患者,所有病床全满。

  很快,主任负责制、组长医师包区、责任医生包床、协调补位负责等医疗制度建立起来,尤其是三级医生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感染防控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保证了医疗救治顺利进行和医疗质量。

  组建临时ICU

  变“不可能”为“可能”

  在武汉,周发春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外人可能无法想象这里的战斗,尤其是面对危重症患者,是始料未及的遭遇战。”周发春说,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状况,又没有特效药,病毒发起一波一波的攻击,医护人员展开一场接一场的防御。

  2月21日,81岁的吴婆婆病情变化,血氧饱和度下降,情况十分危急!只有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才能与死神抢时间。

重医附一院周发春:“武汉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然全力以赴”

  ▲2月19日,武汉市第一医院,周发春正在进行专家视频会诊连线。记者 谢智强 摄

  然而,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已经没有病床了!“马上建立临时ICU,准备插管救治……”关键时刻,周发春一声令下。

  当天下午,在领队肖明朝的协调、周发春的指挥下,两台有创呼吸机迅速到位,医疗队总护士长米洁落实相关必须物品,安排具备ICU工作经验的医护队员到岗,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临时ICU正式运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临时ICU不是负压病房,插管时患者气道会直接开放,是感染风险最高的时候,但大家都没有退缩。”周发春说,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顺利实施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很快升至98%,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每一场遭遇场,队员们都打得很辛苦。“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病情变化的突然发现。”队员王小文医生始终记得周发春的这句话,周发春提出的“五个及时”(观察及时、检查及时、预警及时、处理及时、调整方案及时),让他们在死神面前抢救回一条条宝贵的生命。

  “我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不放弃。”周发春说。

  平安凯旋

  一个也没少返渝

  在武汉抗疫期间,周发春还有一个身份,即国家医疗救治重症巡查专家组成员、武汉市一院联合专家组副组长,他先后多次对10余家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进行巡查和指导。通过反复巡查,各个医院主要存在问题得到逐一解决,各医疗队的重症救治水平也得到提高。

  “每一次巡查了解到的情况,以及经验教训都及时在医疗队分享学习,对大家帮助很大。”周发春说,武汉市一医院曾收治一名71岁的女性患者,由于呼吸衰竭难以纠正,先后采取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等抢救,但患者病情依然进行性恶化。

重医附一院周发春:“武汉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然全力以赴”

  “只有给予ECMO挽救性治疗,才能为患者抢得一线生机。”周发春说,该患者的最佳选择是上ECMO,但该项技术在该院尚未开展,又是一块硬骨头。作为联合专家组副组长,他当机立断,带领他的团队迅速对该患者采取积极救治,完成了该院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

  离开武汉时,周发春领到两张登机牌,一张是普通登机牌,另一张则是精美的援鄂纪念登机牌。

  纪念登机牌的右侧写着“最美逆行 同心战疫 英雄凯旋 感恩有你”,下面还有一颗红心放着二维码。左侧的航班号则命名为“胜利号”,登机口为“凯旋门”,目的地是“美丽故乡”,日期为“抗疫胜利日”,舱位则标明“功勋舱”,始发站为“武汉”。

  “说不上功勋,但我尽过全力。”周发春说,在武汉,最惊心动魄的主战场就在重症病区。“可以说,我们把重症救治的所有手段都用上了,武汉人民以性命相托,我们必然全力以赴。”

  3月21日,医疗队第二次逆行,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直到在指挥部统一安排下完成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合区。

  3月29日,作为重庆市最后一批撤离的医疗队,160人一个也没少,平安返渝。

  不过,周发春也有些许遗憾,作为一名重症医生,他没能在武汉战斗到所有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的那一天。但他知道,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