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人帮忙,就是找“缝隙”和堵“缝隙”?没错!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在古代,临近黄河岸畔的地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黄河水患,农民们在沿岸,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请人帮忙,就是找“缝隙”和堵“缝隙”?没错!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天,有个老农偶然发现堤岸下,增了许多蚂蚁窝。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可能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啊!他正要去跟村长报告,路上正好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说:如此坚固的长堤,难道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

于是,拉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里的水猛涨起来,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开始渗透出来,继而喷射,终于堤决,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和田野。

这就是“千里之提,溃于蚁穴”来历的说法之一,成语说明了一个道理,小事决定成败,有时候百分之一的错误会带来百分之百的失败。

正如鬼谷子所说,所谓“巇”[xī],就是“瑕罅”[xià],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随时会由小变大。在刚刚出现裂痕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抵,将裂缝堵住,可以通过抵,将裂缝停止,以免继续扩大,可以通过抵,使裂痕变小,可以通过抵,是裂缝逐渐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巇的原理。

这样的原理,不但适用于器物,而且适用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

请人帮忙,就是找“缝隙”和堵“缝隙”?没错!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汉高祖刘邦

陈平设计除范增

在楚汉战争最激烈的时刻,汉王刘邦听从陈平的计策,趁项羽伐齐之乱,率领50万大军,攻占了项羽的巢穴彭城。

进驻彭城之后,刘邦耽于酒色,一味享乐,又自恃兵多,麻痹轻敌,放松戒备,军心不齐。项羽听从了,从彭城逃出来的,虞氏兄妹之哭诉后,立即命大将龙且和钟离昧,带20万人马平定各国。他自己则带范增、项庄、季布、桓楚、虞子期等大将,率3万精兵回师彭城,杀得汉军猝不及防。

联盟解体,汉军死伤20余万,刘邦带着少数残兵落荒逃到荥阳城,结果又被乘胜追击的楚军团团地围在城内达一年之久。刘邦请求献荥阳以求和,项羽又不允,面对这危机的形势,刘邦情绪低落,沮丧地对陈平说:“天下纷纷扰扰,何时可得安宁?”

陈平见刘邦向自己问计,便胸有成竹地说:

“主公不必忧虑,眼下情势正在发生变化。只要主公扬长避短,天下顷刻可定。"

刘邦欲问其详,陈平道:

“项王主要依靠范增、钟离昧、龙且和周殷几个人。主公如能舍得几万两黄金,可施反间计,使他们君臣相互猜疑。项羽本来就好猜忌信谗,必然引起内讧,互相残杀。到那时,我军乘机反攻,势必破楚。”

刘邦信以为然,便给陈平4万两黄金,任其支配。

陈平于是就开始用这笔钱,积极在楚军中施行他的反间计。他一面派使者入楚,致书项羽,一面又用重金收买一些楚军将士,让他们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说范增、钟离昧等大将为项王带兵打仗,功劳很多,却始终得不到项王分封土地给他们,也得不到侯主的爵号,他们心里有怨气,打算同汉军联合起来,去消灭项氏,瓜分项氏的土地而自立为王。

项羽见过汉王的求和书信,自然不肯答应。但对那些流言,却疑心顿生,于是便派使者进城探听虚实。

楚王使者进入荥阳城,陈平带人列队出迎,并把使者请进客厅摆下丰盛的酒席。

陈平假意作陪,股勤问道:

“范亚父派贵使前来有何见教?范老先生和钟离昧将军一切都好吧?他们有书信吗?”

楚使者被问得莫名其妙,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

“我乃霸王亲遣的使者,如何有范老先生和钟离昧将军的信札?”

陈平听罢,故意皱起眉头说:

“噢!原来你不是范老先生和钟离昧将军派来的……”

陈平说罢,白了楚使一眼,刷地放下手中的酒杯,站起身大步走了出去。使者看着这一切,心里十分纳闷,正在发愣,进来一些侍从,七手八脚就把饭菜撤掉了。

一会儿,进来一个侍女给他换上一碗菜汤,一个馒头。楚使者一见,十分恼火,心想,他们把范增、钟离昧看得如此尊贵,而把项王视同草芥这其中必有奥秘,说不定范增、钟离昧早就和他们串通一气了!

楚使者受到羞辱,不胜其忿,一返回楚营,便把详情一五十向项王禀报了。项王听罢顿时大怒,自语道:“怪不得近日营中议论纷纷,说亚父和钟离昧将军私通汉王,心存异志,看来是无风不起浪呀!”

项羽起了疑心,对钟离昧渐不信任,对范增也日益疏远。范增是不主张与汉军谈判的,希望楚军能一鼓作气攻下荥阳,捉住刘邦。他越劝项羽进攻荥阳,项羽就越是怀疑他与刘邦串通一气在耍什么花招。范增非常气愤请求退隐山林。项羽也不阻拦,竟然准其所请。

范增解甲归田,在回老家居巢(今安徽桐城南)的路上,又气又恼,背生痈疽,一病而死,终年75岁。

项羽闻知范增死讯,方知中了反间计,十分懊悔,但为时已晚。一个屡立奇功的唯一谋士,竞被陈平略施小计便除掉了。

疑心生暗鬼,鬼使入歧路,项羽为人,性好疑忌,即为可攻克的“缝隙”,恰好被陈平利用。陈平巧施离间计,就促使其与范增之间的“缝隙”增大,最后导致他驱除了范增。这正符合抵城术所要求的:遇有“缝隙”,“时有可抵,则为之谋”。

请人帮忙,就是找“缝隙”和堵“缝隙”?没错!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请求帮助

请人帮忙,要找“缝隙”,也要堵“缝隙”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小事容易解决,不会考虑太多就找了人。今天要讲的,主要涉及人生的一些大事,我们一般都会谨慎一些,这其中就有两个关键的问题要解决。

  • 找谁帮忙比较合适

既然寻求别人帮忙,说明事情已经出现了“裂缝”,需要找人通过抵,来堵住“裂缝”。因此,请谁帮忙,就成了首要思考的问题。请的人“能量”太大,堵“裂缝”绰绰有余,有些大材小用;请的人“能量”太小,堵“裂缝”无济于事,不免小材大用。唯有刚刚好或者“能量”稍微超出一点点,才算最合适。

  • 什么方式去跟帮忙的人说

通过第一步,将合适的人找到以后,就要面临第二个问题。如果这个人是我们的亲朋好友,那直接说就好,但往往只是我们认识的人,甚至是只有一面之缘的人。那么,这就是一个需要我们找到这个人的“缝隙”,并成功钻进去的问题。我们常用的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单枪匹马

登门拜访,直接说明来意,以寻得帮助。这种方法有成功的可能,但可能性不大。毕竟,与对方交往不深,相互之间不够信任,可以用一万种理由委婉地拒绝。

(二)托人引荐

经过他人引荐之后,再去拜访,比第一种方式的成功率就要大很多,但失败的可能性也不小。毕竟,我们并不能确定,找的引荐人与帮忙人的关系是否真好,即使好,也不知道引荐人把话说到什么程度。

(三)托人引见

第三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仅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如果能够亲自带着我们去找帮忙人的,就已经证明了引见人的重视程度,也间接告诉帮忙人,两人关系不一般。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两人的语言、表情及动作,看出引见人、帮忙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引见人、帮忙人对我们的态度。第三种方式,虽说也不一定会成事,但比前两种方式的成功率要高很多。

各位条友,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你们会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在第一时间回复。


请人帮忙,就是找“缝隙”和堵“缝隙”?没错!鬼谷子的抵巇原理

伏羲

炎黄笔墨,每日必有笔墨,喜欢我就关注我:诗词歌赋快意生活,与君共探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