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富论》,谈股市是什么

国庆长假,阅读巴菲特珍爱的四本书之一《国富论》(其他三本为《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证券分析》手稿)。

《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1602年荷兰诞生第一家股票交易所;1773年,英国诞生早期的证券交易组织,1802年英国政府批准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成立;1792年美国诞生最早的证券交易组织,1863年更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即为纽交所前身。

虽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没有对股票市场进行详细的论述,但是其论述的从分工、到交换、再到财富积累的过程。而投资、资本利润,正是股市的核心逻辑。也正是国家的财富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后,才有多余的财富用来投资,也才有发展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因为更加专注培养更专业的能力,更专业的能力单位时间的产出更大。所以,才会有劳动剩余用来交换其他劳动者的产出。我们现在之所以每个人只需要做一种工作,而获得很好的生活,正是因为其他人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当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产出较大时,就会有财富剩余。这时候就有了资本,资本可以购置土地,产生地租,也可以雇佣其他劳动者,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对方,即生产组织,后来发展成企业。

而作为企业拥有者的人,即投入资本、组织生产的劳动者。第一因为其投入自己过往积累的财富,所负担的风险,会产生投资收益。同时,他在管理组织的时候,会产生付出管理劳动的工资收益。如果他所使用的土地、房产是自己原来的财富购置的,还有隐藏的地租收益。以上三种收益,即是亚当斯密强调的财富创造的三种来源。

随着分工的发展,出现个人、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组织。单个领域的专注,使其生产力持续提高,即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即剩余的财富。这些剩余财富,通过工资、地租、资本利得分配给劳动者、土地出租者和投资者。生产力的提高,会使相关人有财富剩余。

财富剩余的积累,可以形成新的资本利得。比如专业的劳动者,如高级建筑师,比如现在的程序员,可以用劳动利得去买房子,多余的房子可以获得房租,这时候除了有劳动工资收入,还可以有房租收入。

有些公司高管和核心员工,还会持有公司的股份。这时候,工资是劳动产出,股份实际上是把自己劳动的一部分,或者说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直接做企业的投资,最终获得企业未来产生利润的一部分。其实自主创业,和合伙创业,只是在投入资源上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赚取工资加投资收益。

如果工资、房租、企业分配的股权还有很多剩余,这时候已经把在外兼职或顾问、海外房产或者多套房产都考虑在内了。那就只有资本利得了。能有资本利得的前提,一定是有剩余的财富。

资本利得最常见的即贷款,把钱以某个利息借给银行,由银行借出。或者把钱自己借出去,但需要自己承担风险。或者购买国债,或者信用非常好的企业债。

资本市场市场是什么?就是让资本可以投资向他认为可能产生较大资本利得的地方。股市,其实就是实体经营企业的公众化,让每个人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持有一家认为未来资本利得可能会比较高的企业。

股市的诞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资本,靠少数的自然人,无法提供。这时候需要大量的人一起凑钱,所以需要形成一个标准。另外一方面是较多的人拥有剩余财富。如果每个人将日常消费性、房贷房租等消费开之后没有剩余,那就不会有投资,也不会有资本市场。

客观讲,资本市场的发展,是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诞生的。另外一方面,股市的发展,又重新让财富分配变得更加灵活化。如果财富分配的门槛很高,比如500万起步,那会有一些人群永远无法参与分配。但股市恰恰又将世界上最大的最好的公司,重新打散,允许更多的人以更低的门槛去参与利益分配。

在众多的小的个人财富参与到资本市场的过程中,社会中劳动力水平极高的企业,又得到了在股市诞生前很难获得的发展所需的资本。所以,自股市1602年诞生以来,在全球都得到了发展。而股市能快速发展的地区,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重新将剩余财富进行了更有效率的分配,这样整个社会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多的财富创造,即可以投入到更多的技术研发,比如互联网、生物医药,同时,社会可以负担更多的基本民生需求,比如医疗和教育。也会有更多的捐赠基金。一方面持续提升社会的生产力,另外一方面提升生活的基础品质,保障社会的稳定性。

最后,回到个人和股市的关系。即是个人将剩余的财富,通过持有自己认为未来能创造更多财富的企业的股份,来实现长期的资本利得。股市给每个人提供的机会是一样的,差异是对股市和企业的认知。

作者博实,欢迎交流合作ichingcapit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