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拉门小郎到放映员,金国良口述东湖电影院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从做拉门小郎到放映员,金国良口述东湖电影院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从做拉门小郎到放映员,金国良口述东湖电影院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图1:1947年夏天,金国良摄于杜美大戏院花园内,背景为护士学校今青年报社

从做拉门小郎到放映员,金国良口述东湖电影院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图2:1947年夏天,金国良摄于杜美大戏院花园内,背景为影院大门口

金国良先生,1931年出生,1944年7月经人介绍进入杜美大戏院(1954年起改名东湖电影院),直到1994年离开东湖电影院,与这座影院结缘长达半个世纪。年逾八旬的金老先生,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说起“杜美”往事滔滔不绝,一连串老上海电影公司和影片名,以及法租界时期路名和霞飞路商铺名,随口而来,遂将笔者带进了“杜美”的黄金时代。

13岁的金国良进入杜美大戏院从拉门小郎(boy)做起,小小年纪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站在影院门口迎送观众。那时正处汪伪统治时期,只在下午放映三场电影(下午2点半、5点一刻、8点半),只要上大半天班。那时他每天午饭后从南市大兴街家里出门,先走到八仙桥,乘法商1路有轨电车(今26路无轨电车)到霞飞路华龙路站(今淮海中路雁荡路)下车,随后步行到杜美路(今东湖路)上班。到了十六七岁,金国良开始跑外勤,去影片公司拿片子。他经常去虎丘路光陆大楼(华纳兄弟、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设在楼内)或河南路桥堍河滨大楼(米高梅、哥伦比亚、联美、环球等公司)取片。专职跑片(送片)是后来的事,早期都是影院派员去影片公司取片的。放映前,影院老板与影片公司签合约,按票房分成。1948年之后,影院开始施行跑片。金国良记得当年放电影《出水芙蓉》(米高梅出品)时,“杜美”跟静安寺路上的“大华”(新华电影院前身)之间跑片。但也不是每部影片都跑片,只有拷贝紧张的影片,为满足观众先睹为快才与其他影院跑片。

“每天上班蛮开心的,像在屋里厢一样”,讲起“杜美”,金国良美滋滋的,至今仍留恋那段黄金岁月。过去,电影院内很少有衣帽间,而杜美大戏院专辟一小房间做衣帽间,方便观众寄放衣物。“杜美”老板K·冈勃是德籍犹太人,他待人接物相当人性化,对员工也很客气,进出戏院遇上员工都会打招呼,像自家人一样。老板给员工的薪酬也不低,一个月发2次工资,至少发法币90多块,高的106块,当时一两黄金也不过90元出头点。通常一天只做三场电影,有时加场,老板每场加发5角钱报酬,那时霞飞路(淮海路)上吃一客罗宋大菜不过1块钱。遇上夏季高温天(那时摄氏33度就算高温了),老板还会以一杯冰啤、一小碟沙拉、一块牛排犒劳员工。“碰到搿种老板,侬还会偷懒伐!”金老感慨不已。

从做拉门小郎到放映员,金国良口述东湖电影院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图3:1981年夏,原杜美大戏院老板冈勃(中)回东湖电影院与老职工合影,右一金国良

从做拉门小郎到放映员,金国良口述东湖电影院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图4:1980年代,金国良在东湖电影院放映室工作

从做拉门小郎到放映员,金国良口述东湖电影院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图5:1980年代后期,原杜美大戏院老板娘回上海与金国良先生攀谈

讲起老板来,金国良充满了感恩之情。当时“杜美”的中国员工有十几个人,还有6个白俄小女孩做领票(领位员,帮助客人找到座位),中国人则做售票、检票、放映、清洁等。“杜美”老板冈勃很念旧,1948将影院盘出离开上海后,一直没机会回上海看看,直到1981年再次来到上海,通过中旅社翻译员找到原“杜美”老职工,并在他下榻的和平饭店宴请大家。后来老板过世了,老板娘也来过一次,在新锦江大酒店顶楼旋转厅与“杜美”老职工叙旧,临走还送每位红包300美元,聊表心意。讲到这里,金老稍稍有点激动:“与老板、老板娘合影照片,我还珍藏在家。”(图3、5)金老先生以前一直收集电影说明书以及海报,到了“文革”中生怕抄家,无奈将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影片说明书和海报统统毁掉了。真是可惜!

上海解放初期,新华和淮海电影院率先抵制美国影片,各大影院立刻跟进,而杜美则延长一个礼拜,继续放映美国片,如米高梅的《铁面人》、《三姐妹》等。当年杜美的电影广告大多不登《申报》,而登在苏联报纸《新生活》上,因为杜美大戏院的观众大多是白俄侨民,当年有人戏称杜美为“白俄侨民俱乐部”。1953年,杜美大戏院外籍老板离开上海(1948年,犹太人冈勃将“杜美”作价转手白俄奥大力克经营,后来又由白俄皮尔泼接盘经营,直至1953年),影院由职工维持了将近一年,1954年7月1日,由市文化局接管,并改名东湖电影院,仍为专业电影院。1959年下半年起,金国良正式做放映员,一直做到1994年为止(1991年退休,又做了三年,直到电影院被拆)。1960年3月4日,东湖电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改建之初,影院因没有可供放映的立体故事片,上海电影系统就开始科研攻关,先试制了几部彩色纪录片《青春的旋律》、《欢乐的童年》、《黄浦江畔》、《漓江山水》,供“东湖”首映,并引起了轰动。当年为了顺利放映立体宽银幕电影,市电影局分管副局长蔡贲等在东湖电影院蹲点指挥,一批专家到场,换银幕、配立体眼镜,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当时放映设备不是进口的,是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电影机械厂研发自制的。宽银幕用的变形镜头玻璃,也是上海工业玻璃六厂攻关搞出来的。天马厂摄影师查祥康担任《魔术师的奇遇》摄影,在放映这部立体故事片之前,也来到东湖电影院与研发变形镜头的师傅一起攻关。

1962年7月1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在东湖电影院隆重献映。影片由著名导演桑弧执导,著名喜剧演员陈强、韩非、孙景璐领衔主演。影片上映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上海市民闻讯纷纷涌向“东湖”,挤满了原本人迹稀少、幽静安宁的东湖路,出现了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的火爆场面。从淮海路口到另一头的四岔路口(新乐路、延庆路、长乐路、富民路),天天人山人海。其盛况绝不亚于2010年初的3D大片《阿凡达》。1966年1月,“文革”开始,8月里的一天,一帮红卫兵来到东湖电影院,二话不说,用纸将“湖”贴掉,写成“风”字,即易名东风电影院,直至1972年1月12日恢复原名“东湖”。“文革”期间,上海影院以放映八个样板戏为主,“东湖”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