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北人口分布的重大变化

导语:

天下大势,在分裂和统一的过程中分分合合。人口是一个王朝立身的根本,无百姓,无王朝。

中国五千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通常伴随人口迁徙的,无非是战乱、政治、经济这三种主要原因。

永嘉之年,伴随着一个王朝的落幕,迎来了一个中国上著名的人口大迁徙。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北人口分布的重大变化

(永嘉之乱)

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代,"八王之乱",接连不断的国内灾害,外界五胡势力的冲击,所有的一切都打击着一个王朝的统治。

野蛮肆虐,张狂残暴的胡人使得汉人只能含垢忍辱、委屈求全地生活。整个长江以北的疆域都陷入了一场生杀予夺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引发了大量的人口迁徙。

除了少部分向东西方向奔走的人群,大部分的百姓集中涌向了江淮地区。

这次大规模的南迁运动,在很长时间内改变了整个南方发展的历史。

历史中这次南迁人口大约达到九十多万,使得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在这时候发生了变化。

历史上的南下迁徙

中原难民的南迁在历史的形成中并非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由于周期性的爆发战乱,期间的大小迁徙不下十次。

永嘉初年。首批的南渡群体是由司马王室做先锋,其他琅琊封国人口就纷纷跟随他前往江东。紧随着,就有大批追随者集中到了江苏和淮南地区,不仅将当地人口也卷进南下的浪潮,同时也带动周围省份的百姓一起效仿南下。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北人口分布的重大变化

(司马氏的王族)

东晋初年,西方和北方又发生战乱,为了避免战乱,避难者又开展了大面积的南迁过江,这是历史上南迁的第二批主力军。

北方南迁的第三次高潮发生在羯人政权崩溃时期。新的战乱又出现了新的大批难民,生活在秦雍之间的人口纷纷往汉水方向逃窜。北方的每一次战乱都会带动一个地方面积的难民团体。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中苻坚被谢玄率所打败,原本被前者势力所压制的羌人和鲜卑人因此发生反抗,纷纷反对前者的霸权统治,原本就根基不稳的帝国由此产生分裂。在这种混乱局面下的百姓,纷纷逃窜,这是第四次的迁徙。

刘裕在战争过程中东晋成功夺回了失去的一部分领土,但是对这些地域的控制力并不是很强大。当时的统治者刘裕将人口集中到了南方地区,然而,随着刘裕的病重和战争中多次失利,刘宋王朝渐渐失去了河南统治权。陆陆续续形成的流民由此形成了第五次南渡。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北人口分布的重大变化

(东晋南迁分布图)

占据关键地位的难民人群

一个国家的统治离不开人民,人民百姓是国家统治根基所在。

然而,一个地方出现大量的难民人群,这个情况的发生也是一个统治者所恐惧的。

从寓居地域上来说,南迁的人口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流域诸州,少部分分布在江淮地区,也就是现在中国的山东境内。

百万难民的出现对于一个薄弱的统治王朝是沉重的负担,对于一个强盛的王朝也有难以言喻的弊处。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北人口分布的重大变化

(北方战乱使得百姓南下迁移)

但是,只要有合理的安置政策,他们对于国家的贡献也是难以言明的,单单是这些人口的税收,就可以将一个国家从僵硬的局面中拯救出来。

士族地主的部曲和佃客,政府无法直接通过这部分人征税,在这种情况下,南下流动人口的出现自然大大给予了这部分的补充。他们其中强壮的劳动力,也组成了宫廷有力的主力军。

通过重新编组安置,这部分流动人口是刘宋纳税人口的六分之一。

南迁人口是东晋等王朝赋税的主流。占据历史主流地位的难民群体的重要性也不仅体现在税收上,人口带来的军队兵力上的强大也使得一个国家稳定内部政局。

按照这种历史发展趋势,这次南渡也让南方的格局发生了难以估计的变化。

侨州、侨郡和侨县的出现和规划

不同地域的难民流动人口,成为各自不同的军事集团。

贵族对于国家的依赖性不是很强大,一个国家意识的不统一将会大大降低国家的凝聚性。很多政权,例如刘宋、萧齐和萧梁,无不一是以难民为核心才得以组成。

如此巨大数量的北方侨寓人口,南方统治王朝也采取了多样形式的统治政策。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北人口分布的重大变化

(侨县的规划)

统治者统御的手段,大都是拉拢难民的首领,将他们授予一定的官职,接着便是在长江两岸设置侨州、侨郡和侨县,以便于最大限度的控制人口红利。

为了方便管理统治者不仅将原来北方的旧制度和祖籍保持不变,让难民仍旧按照以往的惯例,而且没有将本地土著人编排到难民群中,也就是将二者分开管理对统治者而言可以更好地稳定南方的安定。

如此星罗密布的难民群体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统治集团基础。

怀柔和索取是统治者对于北方而来难民所采取的真正措施。

逐渐混乱的行政管理体系

最开始的难民群体,统治者对他们统一政策,对于北方难民采取了比南方土著人更好的优惠政策,都可以拥有征调赋税和徭役的优复权,在这种政策下,很多政权例如偏安王朝在岁月的潮流中站立住了脚跟。

然而不安定的辖区边界也导致了紊乱的行政系统。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南北人口分布的重大变化

(南下的士族和庶民)

在东晋之初由于迁徙人口的庞大,朝廷便首先在京口界、广陵界等多地设置州级单位,后来由于人口数量的稀少,朝廷在幽州和冀州两地便不再设置州级单位,仅仅设立郡级或县级的临时社区。

分开的行政系统给当地官员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例如朝廷地方官员甚至不能很好地计量地方人口数量。在这过程中许多窘境的发生使得王朝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细节的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逐渐取消了这种优惠政策,为了扩大租赋和兵源,政府需要把控散居难民所处的籍贯,从而出现了"土断"这一说法。

刘裕的政策导向在后期为了自己的野心将难民的后裔的特权也全部收回,和土著人实行一样劳重的赋税。

历史上的刘宋王朝看上去无比强势。

但是,他们败落的速度也比想象中的快速很多。因为急功利切而消耗国家资源注定不能长久。

不仅仅是政策上的改变使得国家的凝聚力比之前下降很多,而且更重要的是百姓的国家意识已经在统治者的政策下逐渐消失。

结束语:

国家政策对于百姓有利的王朝往往很强大,然而,历史潮流中的王朝,却无一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做到,也维持不了多少时间。

强大的不是国家,往往只是国家中的顶梁柱——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