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不是我

微如芥子,也成世界。谁施谁受,未如眼见。

我:是我,不是我

常常梦到这样的画面,我在迷雾中,看不到前进的去路,一张编织的网,将我笼罩在迷雾里,我想接近那个朦胧的身影,却发现我张不开嘴,发不出任何声音,慌乱的我在四下奔跑,原来那个迷雾是我的身影笼罩。身处迷林而在迷林外。

“鬼医桃夭,善恶如谜,金铃过处,片甲不留”。这是裟楞双树的《百妖谱》。裟楞双树一词应源于佛经之中。佛祖入灭之际,身边四方各有裟楞双树一株,俱是一枯一荣。东方的双树寓意“常与无常”;南方双树寓意“乐与无乐”;西方双树寓意“我与无我”;北方双树寓意“净与无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反映出的含义其实也是宇宙万物按着一定的规则循环往复,从枯到荣,从荣到枯的一个节奏变化。

其中,在百妖谱里,每一种妖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而他们自身也有自己凄美的故事。

《蜉蝣》,幼时隐于水下,成虫出水,寿极短,朝生暮死。虽为妖,但不伤害人,它的一生即为一日,对它来说是珍惜的。书中说,蜉蝣救了狼妖,一同游玩嬉戏一天,而日落之时已消散。狼妖寻遍不得,而患心病。每一个被你我视为无用的今日,都是它们永远得不到的明天。在社会中,我们总是认为时间是无限的,可以随时随地的去浪费,不加珍惜。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时间是无限的,但分在每一个人身上就是有限的。我们能做什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换来更有价值的事。

我:是我,不是我

《灰狐》,我们常说狐狸是害人的妖,它们会魅惑你,吸食经血。《封神榜》中,苏妲己魅惑纣王导致生灵涂炭,最后灭国。《聊斋志异》和《山海经·南山》中也都有记载狐妖的故事。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其中也是有好的或是其他原因导致。如《辛十四娘》。

妖,存在我们的想象中,也存在现实社会中。妖由怨而成,因怨生恨。最近新闻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位学生因爱被拒,产生恨意,将爱慕的女孩和同伴用刀刺死。人的狠毒和妖物比起来,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作者笔下的各种妖,魔都是由人而幻化出来的。我们本可以善良,但是种种原因导致我们将善良在成长的道路上丢失。

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心。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但要保持洁身自好。当看不清自我的时候,我们需要冷静,不要因为盲目丢失自我。

我,是我不是我。听听心,会给你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