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黃帝嗎?

逍遙登


當然有了。在《史記》裡對黃帝的記載是佔很大的篇幅的。

他叫公孫軒轅,天姿聰穎,是有德之人。在神農氏衰落的時候,他教給人們使用武器,打敗了炎帝和蚩尤,平定了天下,讓人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做為天子的黃帝,是個勤政之人。從不懈怠,為天下操勞,東奔西走。黃帝時的疆土,北到釜山,南到長江,西到空桐山,東到大海。他還在涿鹿建立了都城。

他建立了軍隊,他還設置了官職,有云師,還有左右大監,來管理諸侯。他在位時也非常注重祭祀,就像後代的夏商。他推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為官來管理萬民。這個時候,有寶鼎做為天下的象徵。

他在位的時候,順應天理,懂得占卜,觀測日月星辰推測曆法節氣,人們播種穀物,馴化鳥獸蟲娥,他還知道節儉,有土德,所以人們稱之為黃帝。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姓氏有封地的有十四個人。黃帝住在軒轅山。他娶了西陵氏的女子為妻,叫嫘祖。這是她的正妃。嫘祖給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被人們稱為青陽。

另一個叫昌意。昌意娶了蜀山的女子昌僕為妻,生下了高陽。後來,黃帝死了,被葬在橋山。他的孫子高陽繼位。這就是顓頊。

好了,這就是黃帝。你能說沒有嗎?最後歡迎關注我們,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謝謝大家,再見!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黃帝當然是真有其人的,前面回答的幾位作者與引用的那些史家——特別是清末民初那些人,囿於時代的侷限,他們並不能很好的理解黃帝的存在。

首先是一點,《陳侯因齊敦》:

銘文曰:

唯正六月癸未,陳侯因齊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謨(慕)克成。其唯因脊揚皇考,邵綞高祖黃啻,休嗣桓、文,朝昏諸侯,合揚厥德。諸侯寅薦吉金,用作孝武桓公祭器敦,以蒸以嘗,保有齊邦,世萬子孫永為典用。

鑄這個銅器的人是戰國田氏齊國的齊威王,他的祖先是原陳國的王族陳完。

齊威王鑄此器稱黃帝為其先考,這就首先表明了太史公《史記》中黃帝與舜的關係並非憑空捏造,因為陳國就是舜之後人創建的。

其二,陳國與齊國田氏認黃帝為祖宗並不奇怪,值得研究的是齊威王創建的「稷下學宮」,這個中國史上最早的高級學術研究機構,和曾經集齊最多牛人的機構:

裡面是儒、道、法以及其他雜家的人物都有,他們都在研究「黃帝學」,我們今天所口口相稱的「黃老道學」,其實原來應該是「黃學」(黃帝)與「道學」,兩學合一恰恰就是在稷下學宮開始的。

你可以說這些學者可能受到了齊國田氏的有意無意的影響,而大肆發展或“製造”「黃帝學」。

但講道理,總歸這個「黃帝」和其學問是有來源的吧?要不然也不好憑空捏造,況那時候沒有網絡,稷下學宮再牛逼,要是黃帝這個人沒有名氣,那你再怎麼炒作也是無濟於事的。

顯然,「黃帝」絕非空穴來風。

後來在漢代的《藝文志》裡出現了多篇署名黃帝本人及其臣子的作品,這些都表明,自戰國起,黃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而且他的故事大多數是有來源的,要不然,那個沒有網絡的古舊年代,人們不會憑空給一個非宗教神的人物“製造”一大堆故事與學問。


無風即風


雖然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但是自古至今很多歷史學家都懷疑甚至否認黃帝的存在。在《大戴禮記》里宰我就問過孔子:“昔者予聞諸榮伊曰:‘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耶?抑非人耶?”呂思勉先生注云:“榮伊之言,固已荒誕,孔子之言,雖稍近理,亦豈得實?”說明呂先生對黃帝的存在與否也是將信將疑的。

《淮南子·說林》有“黃帝生陰陽”,高誘注:“黃帝,古天神也。”在郭璞注《山海經·西山經》時,將崑崙之丘註釋為天帝的下都(天帝在人間的首都)。

郭沫若先生說;“黃帝(即是上帝、皇帝)堯舜其實都是天神,卻被新舊史家點化成為現實人物。”

茅盾:“中國神話在最早時即已歷史化,而且‘化’的很完全,古代史的帝皇,至少禹以前,都是神話人物——神及半神繁榮英雄。”

楊寬:“古史傳說中神話與歷史之區別,吾人得一鴻溝焉,凡稱‘氏’者皆屬神話,夏以前之傳說多屬神話而皆稱‘氏’,夏后氏有窮氏以下,即不見稱氏者;”楊先生這是把氏族演變和神話混為一談了。按照這個結論黃帝當然應該是天神,因為他是軒轅“氏”。

顧頡剛先生認為黃帝、炎帝是被“從上帝的位子上拉下來,一齊做了少典的兒子。”顧先生懷疑道:“講‘黃帝子孫’故事的人實在是胸無定見,逞口瞎說。”

張光直:“20年代期間疑古派與信古派的官司,今天已經不必再打,這是我們這一代學者的幸運。今天凡是有史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帝系姓》、《晉語》、《帝系》、《五帝本紀》,與《三皇本紀》等古籍所載的中國古代史是靠不住的,從黃帝到大禹的帝系是偽古史。從1923年顧頡剛的《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與1924年法國漢學家馬伯樂的《書經中的神話傳說》以後,我們都知道所謂黃帝、顓頊、唐堯、虞舜、夏禹都是‘神話’中的人物,在東周及東周以後轉化為歷史上的人物。”

高明認為:“關於黃帝的生存年代及其事蹟,屬於傳說史的範圍,具體內容多不究詰。倉頡造字更是一種傳說,無任何科學根據。”

翦伯贊寫到:“關於這樣的事實之存在,卻在另一種傳說中暗示出來。這就是從黃帝以致堯、舜、禹這些神話人物,傳說中皆謂他們系感天而生。感天而生者,即在多夫多妻的對偶婚家族中,人們尚不能正確的認識其親身的父親,因而不能不託於龜蛇之類的動物以設定一個假設的父親”。

何曉明在《中國姓名史》中寫道:“黃帝本身是傳說人物,其姓、名、號之類,多為後人所創,並無多少確鑿的史據可言”。

白壽彝《中國通史》:“雖然古文獻中有‘黃帝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史記·封禪書》)和‘蚩尤作冶’(《屍子》)、‘蚩尤以金作兵器’(《世本》)的傳說,但黃帝、蚩尤是否真有其人,是否真有采銅、作冶、作銅兵的事,都是很難確證的,他們所處的真實年代更是難以論定”。

餘嘉錫:“是故諸子之書,百家之說,因文見意,隨物賦形。或引古以證其言,或設喻以宣其奧。譬如童子成謠,詩人詠物,興之所至,稱心而談。若必為之訓詁,務為穿鑿,不惟事等刻舟,亦且味同嚼臘矣”。

林沄:“我在這裡先聲明一下,在當前情況下,我並不反對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有悠久歷史的一個象徵。因為他在全世界華人中還是有一定的凝聚力的。但是要從學理的角度看,他畢竟只是一個傳說中的超人的英雄,而不是一個實際的歷史人物。是在‘層累造成的中國古史’中逐步人化的。”“我深信,在中華民族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靠虛幻的共同祖先和歷史輝煌來維繫團結一致的陳腐觀念,必將逐漸地自行消亡,那時,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必將更意氣昂揚地站在世界面前。”

王玉哲先生則認為對上古傳說不可一概否定,也不能全盤接受。“我們既不能盲目地信為實錄,也不能全部斥之為荒誕不經。有巢、燧人、伏羲、神農、黃帝等傳說均出現於戰國,至太史公考信於六藝,才從《尚書》中的堯,到百家所言之黃帝等一系列傳說人物,擇其尤雅者,依《五帝德》、《帝系姓》,綜合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等為《五帝本紀》,使原本各自獨立的原始氏族的古史傳說系統,統於一個系統,以黃帝為共祖。…此亦沿託古改制之遺意也。”。王老的一番論述倒也釐清了黃帝一源之來由。上古之傳說猶如幾何學之切線點集合,妄加延伸,則點飛出圓外;小心去偽存真,則可內斂。

章太炎則醉心於拉克伯裡“中國人種西來說”,他在《訄書詳註》一書“序種姓”中寫到:“薩爾宮者,神農也,促其音曰石耳。先薩爾宮有福巴夫者,伏戲也;後薩爾宮有尼科黃特者,黃帝也。其教授文字稱蒼格者,蒼頡也。其他部落,或王於循米爾,故曰循蜚;或王於因梯爾基,故曰因提;或王于丹通,故曰禪通。”

目前所見最早談到“黃帝”的出土文物是戰國時齊威王因(齊)所作的陳侯因敦。銘文有:

“隹正六月,癸未,陳侯因曰,皇考孝武公,龔哉!大慕克成。其惟因揚皇考,紹高祖黃帝,屎嗣文,朝爵諸侯,合揚厥德。諸侯薦吉金,用作孝武公祭器敦。以烝以嘗,保有齊邦,世萬子孫,永為典尚。”

(銘文見《陳侯四器考釋》 編者注)

齊威王所處時代是戰國中期,可見至少在戰國中期,黃帝在某些地區已經由上帝(皇帝)變成祖先神了。


濁世清風


這個問題要分幾個維度來看。首先是有沒有黃帝這個人,然後是有沒有黃帝部落,最後是歷史上有沒有黃帝做過的那些事蹟。


有沒有一個具體的人叫做黃帝呢?這個是不太好說的。“黃帝”這個說法是後世五行學說興起以後給安的名字,中央之帝嘛,尚黃色,跟玄帝、赤帝、白帝、青帝一樣,五方之帝,後世給安的名字,就算真有這個人,當時應該並不叫黃帝這個名字。



但是黃帝部落是真有的。可以參看徐旭生先生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根據考古、文獻等綜合資料顯示,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的歷程:炎帝、黃帝部落都發源於陝西,炎帝部落向東進入中原,黃帝部落向東北,過陝西北部、山西北部,進入燕山以北的地帶,有可能就是今天紅山文化的創造者。


紅山文化玉龍


然後黃帝的壽命也沒有幾百歲,而是這個部落的首領都叫“黃帝”或者別的,同理,少昊、太昊、顓頊、唐堯、虞舜也都一樣,都是該部落多個首領的稱號。


再來說說具體事蹟:黃帝部落在燕山以北發展,有一定遊牧性質,戰鬥力強大。中原華夏系統的炎帝部落統治逐漸衰微,東夷系統的蚩尤部落日益強大,挑戰炎帝部落霸權。黃帝部落先擊敗炎帝部落,成為華夏系統的代言人,然後與東夷系統的蚩尤部落決戰。



據歷史記載,蚩尤部落當時農業發達,可能已經有了青銅武器,黃帝部落乘蚩尤部落遇到大災,收成銳減之際發起攻擊,大破東夷系統的蚩尤、太昊、少昊等部落,蚩尤部落南逃,太昊、少昊部落被換上了親華夏系統的首領,黃帝成為了華夏系統與東夷系統的共主。


只是這些沒有當時出土的文字記載,所以屬於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的東西。有人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即使不是百分百像史書上說的那樣,一個遊牧性質的華夏系統族群南下中原,成為華夏與東夷的共主的事情,應該是有影子的。


文史宴


黃帝時代

黃帝姓姬,一姓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

所處時代為原始社會末期,他是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

司馬遷在《史記 五帝本紀》中說:“軒轅少時,神農世衰、組合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司馬遷基本描繪了黃帝取代神農氏而稱帝的經過。這裡提到了:神農,炎帝,軒轅,蚩尤,都是遠古時候的一些英雄。

皇帝經過“阪泉之戰”,戰勝了炎帝族;又經過“諑鹿之戰”,戰勝了蚩尤族,從而終於統一天下。

值得之處的是,炎黃時代是中國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期。從黃帝開始,中國上古時代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所以從黃帝開始,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才有了父親的名分,而不再像從前那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了。

黃帝和炎帝被看作是華夏名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發明創造很多,如:養蠶,舟車,兵器,弓箭,文字,衣服,音律,算術,還有很重要的就是醫藥。有一本中醫古書叫《皇帝內經》,裡面就記載了,皇帝向他的老師學習醫術的過程,利用陰陽五行的方法,創立了中醫。

黃帝大戰蚩尤的時候遇到了迷霧,風后為黃帝發明了以磁石的原理做成的指南車。從此指南針和易學就發生了密切的聯繫,探風水要用的羅盤中就有它。

黃帝又叫軒轅氏黃帝,軒轅氏是什麼意思呢?古代“氏”代表的是職業,軒轅是造車的意思,所以黃帝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製造作戰用的車輛。


壓海棠的黎叔


當然有,比如很多史料或者主流歷史學家都沒有提到為什麼有這個巧合。

也就是黃帝25子得姓者14。而黃帝14妃。

而姓代表了母系血緣,有14個母系血緣,當然就是14姓了。

而據我所知沒有任何史料提到14姓和14妃的直接聯繫。但根據秦始皇姓氏合一之前姓和氏的不同功能,有14妃就有14姓才完全符合邏輯。而不管是夏商還是周,所傳承的姓,其實根本不是母系的姓,而是父系源頭老祖母的姓,或者是賜姓。

而且很多史料也是有錯誤的,比如炎帝生於姜水所以姓姜,黃帝生於姬水所以姓姬。在遠古文字並不多的年代,文字的創建是先給部落 貴族 首領服務的,還是給一條黃河的支流中的一小段服務的?很顯然必然是前者。

再者,現代漢語之前。古漢語往往一字一意。江河並非是河流的統稱,否則江河的區別在哪?流量嗎?寬度嗎?實際上古代每條河流都有自己的單字名。河就是黃河,江就是長江。淮就是淮河。濟就是濟水。

也就是古代河流名都是水字旁的單個的字,之後以X水的結構稱之。近古和近現代才以X江X河代之。

而姜姬姚媯等上古八大姓明明是女子旁,明明母系社會出現代表母系血緣。如何又能女子旁的字先代表河流?不可能的。

所以古代的一些史料未必可信,需要現代人甄別分析才可以。

所以就14妃必然14姓,兩者有直接聯繫這一點。古人沒提到過,未必沒有直接關係。

而這種巧合古人沒提到,卻確實存在。能夠證明的。也就是傳說史時代。並非不可信。那麼,黃帝當然是歷史中必然存在的人物。


淡藍色榮譽02



巴山夜雨涮鍋


黃帝——中華民族的精神領袖
黃帝陵祭隨想

要對一個五千年前的人物進行了解,其實並不難,你只要走到他的安葬地或者他曾經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去現場感受,你就能抓住他的音容笑貌,起承轉折、生命歷程,你心中的傳說人物就會一一得到印證,猶如在眼前。

關於黃帝,本人特別去考察過,還拍成了紀錄片《黃帝陵隨想》

\n

{!-- PGC_VIDEO:{"hash_id": 6127420234769599226, "thumb_height": 960, "group_id": 6432473954299937281, "media_id": 6217579791, "neardup_id": 6127420234769599226, "vname": "\\u9ec4\\u5e1d\\u9675.mp4\

北斗地球


隨著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三皇五帝被證實是確實存在的。

1928年,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龍山鎮發現了聞名中外的城子崖遺址。考古學家們先後該遺址進行多次發掘,發現了一批精美的磨光黑陶。用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黑陶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多年。根據史學記載黃帝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717年至公元前2599年期間。距今也是4000多年。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首篇《五帝本紀》中就提到:

“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司馬遷經過自己的走訪取證又結合當時的文學典籍總結出了黃帝篇。


壹櫃坊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歷史永遠都是勝利者書寫的,那麼書寫歷史的是誰呢?就是這群史官。

在夏代的奴隸制國家機構中,已設置了史官。《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
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冊”、“史”、“尹”等字。《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即史的初義是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冊內史”、“作冊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冊”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周禮·春官》記載周王室設有五史。

那麼我們就可以很明顯發現一件事,既然是人寫的,自然就有利益驅使強迫改寫歷史或者把某些人神化,這是掌權者慣有手段,所以有些把先祖神化的說辭我們都可以忽略。就如同我們經常說自己是炎黃子孫,說白了也就是要申明正統,同時也是一種傳承的延續的象徵。歷史具體怎麼樣基本我們只能從少得可憐的文史記載尋找,考古發現目前能夠證明的還是很少,我們還是可以從文史找找是否存在黃帝其人。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

《史記集解》譙周:“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

《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祖母華胥氏。”

這個帝應該是後人封的,那麼就是一個叫黃,一個叫炎,他們的父親叫典,少典是後人區分加上去的,他是第一個出現於史籍的國君,乃燧人氏與華胥氏之孫、伏羲與女媧之子、炎帝與黃帝之父。

但是我們要知道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五六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顯見黃帝和炎帝應該是父系社會時期或者之後出現的人物。

史前姬姓黃帝族,《左傳》昭公十七年明確寫道:“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此外,黃帝族也崇拜大鱉和猛獸。黃帝又號稱軒轅氏和有熊氏。軒轅一名,郭沫若等先生認為就是《國語·周語》中“我姬氏出自天黿”之天黿,此字銅器銘文中常見。所以軒轅(天黿)一名, 可能同這一族中的一支或幾支崇拜大鱉有關。而有熊氏一名,鄒衡先生認為它就是銅器銘文中與“天黿”族徽相併存的“天熊”、“天虎”之類的天獸族,聯繫《史記·五帝本紀》中黃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的記載,有熊氏這一徽號可能同黃帝族中的另一支或幾支崇拜熊虎等猛獸有關。《國語·晉語》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因母黨的不同而“別為十二姓”。這就是說,雖同屬黃帝族團的成員,但由於出於不同的母系姓族(即民族學中的Clan ,通常誤譯為“氏族”),而具有不同的“姓”。黃帝族可以劃分為12 個姓族團體,恰與黃帝既號稱軒轅氏又號稱有熊氏的情形相一致。由其崇拜雲、天黿(大鱉)、熊羆貔貅貙虎等,可知這一族團的崇拜物是多元的。至於“黃帝”一名,顧頡剛等先生認為就是皇天上帝的意思,《諸神的起源》則以為黃帝即光帝亦即太陽神。我們認為,從“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和“我姬氏出自天黿”的記載以及銅器中“天黿”、“天熊”之類的族徽銘文來看,黃帝族似乎對“天”以及與天密不可分的“雲”特別崇拜,所以把黃帝理解為皇天上帝似乎更接近實際。其實,最初可能只有軒轅(天黿)氏和有熊氏的徽號,黃帝一名應當是後起的。它含有對姬姓族所生長的黃土高原之地的崇拜,並與皇帝諧音(均為陽部韻)。因而,在後來的五行觀念支配下,《呂氏春秋·十二紀》和《禮記·月令》都將中央土、后土與黃帝相配。在史書中,黃帝一名始見於《左傳》和戰國齊威王時期的《陳侯因諮敦》銘文中。

所以可以從這些看得出可能確有其人,可能確有其事,但是這個人的黃帝稱呼是後人加上去的,也因此可以這個黃帝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傳承,也就是掌權者都被後人稱之為“黃帝”,為一個大部族的首領。其創下的功績對於後世掌權者有利,於是被尊崇,黃帝成了國人始祖也就不足為奇了。但話說回來,如果是部落大集合,雖然血統可能不同,但是在不斷通婚中交流,形成了中國多民族多血統的大集合,把炎帝黃帝尊為始祖也不算什麼太過的事情,炎黃子孫符號的意義明顯大於實際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