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12月的扬州,已算严冬。


67岁的宦建宁摸着身上的羽绒服,心中涌动暖意。一辈子没有穿过羽绒服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羽绒的柔软,也感受到了“阳光”的味道。


老宦一辈子没有结婚,无儿无女的他生活过得有些邋遢和随意。一双筷子、一个碗、一口电饭锅,除了鞋子和袜子,宦建宁的家什物件都已单数计算。


一辈子,低保户老宦习惯了早上烧一锅烩菜,一天只吃两顿的日子。


直到,随着羽绒服而来的“阳光”,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老宦的第一件羽绒服


今年入冬,董梅等人第一次见到宦建宁的时候,老宦的旧棉袄上,补丁摞着补丁。


于是,第二天,她便立即与人一起,买了两套新衣服和一件新羽绒服,送给到了他的家里。


董梅记得,腿部残疾的老宦穿上羽绒服时的表情有些古怪,大家原本以为可能是不合身。但是这位年近7旬的老人,最后才摸着柔软的衣服略带腼腆地告诉大家,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穿羽绒衣。


老人的话,让董梅感觉意外的同时,又有些理解。从事公益活动几年以来,她见过许多类似遭遇的独居、孤寡老人。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2017年,董梅第一次正式参加志愿者公益活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的三伏天前,市区的东关街社区都要组织一项“晒福”活动,帮助老人们晒被子、理发、修脚等。


董梅完全没有想到,在老城区还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这一刻她震惊了,也萌生了成为一名正式志愿者的想法。


于是,她便成了如今“一发不可收拾”的公益达人。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为了帮助像宦建宁一样的老人,扬州市广陵区阳光志愿者协会在汶河街道龙头关社区开展了“阳光伴夕阳”助老公益活动,两女一男3名志愿者组成志愿者小组,“三对一”结对帮扶辖区10位独居、空巢老人。


作为会长的董梅,便经常与志愿者们一起去看望老宦。慢慢地,原本毫无生气的家,因为有了董梅等志愿者的到来,变得有了人气,老人也把志愿者当成了家人,厨房里的碗也不再形单影只。


每当老人们遇到麻烦事,只要一个电话,阳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必定随叫随到。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老城区堂子巷的王菊芬每次见到董梅,都要亲切地喊一句:“三丫头来啦!”老人的女儿长期在国外生活,90岁的王菊芬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


表面上,老人享受着退休后的衣食无忧,但是她们最大的困难却是无法排挤的寂寞。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于是,董梅隔三差五地就要上门去看望王菊芬,陪老人聊聊天,一起烧一顿饭菜。遇到节日,她就干脆将几位类似境遇的老人接到一起,一起吃饭过节。


每当此时,有了董梅和志愿者们的陪伴,屋子里、饭桌旁,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从小善良的三丫头


徐州铜山人董梅,在家中排行老三,下面还有弟弟,家庭地位属于最容易出息,同时也最不容易受待见的“老二群体”。


姐姐们早早地到了扬州打工,董梅一边穿着姐姐们的“三手”旧衣服,一边帮着父母做农活,照顾弟弟。


七八岁的她,便早早地懂得了要让父母少吃点苦,就必须让自己多吃苦。于是,地里的农活,她总是抢着做。后来,随着年龄变大,她也因为心疼弟弟,从不愿意让弟弟到地里去。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如今的生活早已变好,但她这份善良和对家人的爱,从未改变。


1996年,董梅和姐姐们一样,从徐州到来扬州打工,在当时的扬州纱厂当临时工,身份也从学徒工、修补工转变为化验员,从小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让她在工作上总是希望做到最好。


她说,最早参加工作时,看到别人在成品布上修补“刺头”动作如飞,于是自己便加班练习,目的只让自己动作变得更加熟练。


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也为董梅的创业和做公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2005年,因为厂子改制,她与做销售的丈夫双双“下岗”。说起那时候的日子,董梅用“艰难”来形容。经过一段短暂的沉沦,夫妻二人还是捡起了老本行,生产销售牛仔布染色布创业。


“创业没有一帆风顺,处处充满着艰辛。”董梅说,因为生产的工厂在泰州黄桥和浙江,于是夫妻二人只能分开出差,一走就是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七八岁大的孩子便成了留守儿童。


为了抓产品质量,董梅24小时连轴转在车间里跑动,她说,她就喜欢将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所以,后来从事公益活动,她也是这么要求自己。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董梅夫妇结婚近20年,搬了几次家,但是始终与公公婆婆没有分开住,她感恩创业多年,家人对他们的付出与理解。而如今,事业稳定后,她也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家庭与公益上。


儿子算是董梅进入志愿者行列的“引路人”,她说,当时孩子就读的育才小学经常布置公益作业,但是因为不了解这个领域,所以一直无法“入门”,每次作业只能草草提交,也成了她心中的遗憾。


终于有一天,她在一个微信群里认识了一帮志愿者,在他们的鼓励下,参加了鉴真马拉松赛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赛道上拼搏的运动员送水、加油。


也正是这样拼搏的精神,也再次鼓舞了董梅,第二年,她也报名参加了马拉松。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热爱公益的志愿者


因为参加了公益活动,董梅的人生仿佛又打了另一扇大门,天生热情、善良的她,突然对当志愿者“上了瘾”,说起每一位照料过的对象,都是如数家珍。


于是,在2018年9月20日,她跟随着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注册成立广陵区阳光志愿者协会,成了公益事业里的“正规军”。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如今,董梅和志愿者们发起组建的阳光志愿者协会有注册成员260多人,他们中有律师、理发师、修脚师和教师,他们长期活跃在老城区的各条老街古巷,为老人们和困难群体提供无私的帮助。


他们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开展修脚、理发等各种送温暖活动;也走上街头文明岗、文明驿站,在交通石塔岗为一座城市的文明发展,贡献微薄力量;开展公益环保宣传、社区服务……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虽然,阳光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在广大志愿者的爱心付出下,开展了数百场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这些年的公益之路,也让董梅有了满满的收获感和幸福感。在她看来,公益事实上应当是相互的,给予的。


她认为,志愿者们为孤寡老人、困难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不仅是在帮人,也是让内心充满爱,获得正能量与宁静,这份力量最终又作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人生也更加“阳光”。


扬州寒冷的冬季,孤独老人穿上人生第一件羽绒服,还遇见了她们……


作者/严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