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社會應該對煽動“排外”情緒說不


理性的社會應該對煽動“排外”情緒說不

文 | 佘宗明

這兩起事件,如出壹轍之處就是:有人帶節奏。


他們懂得“利用”社會情緒,懂得製造“扭曲力場”。


他們是在“順勢”的基礎上“造勢”:在涉外籍人士問題上,公眾的情緒燃點很低。他們就深諳這點,並用錯訛信息去將其引燃。


這顯然值得防範:究其本質,仍是煽動。煽動盲目仇外,煽動族類排斥,煽動群際撕裂。


不可否認,現實中,在某些基層地區,給外籍人士“超國民待遇”、對他們看人下菜碟的現象,的確存在;個別外國人恃寵而驕、不守規則,同樣存在。


二者媾和,很容易激起公眾對外國人“高人壹等”的反感,對他們被特殊對待的憤懣。


這類亂象的確值得鞭撻,但我們也該警惕有人藉此做文章——沒有靶子製造靶子也要上,好從公眾的憤怒中獲益。


至於事實層面的硬傷,他們才不care。


他們不只是迎合民間的某些情緒,更是在助長那些狹隘心態;他們也不只是將人們的意緒當流量收割的“跑馬場”,更是在撒下排外情緒泛起的酵母。


毒舌界祖師爺王爾德說:真相很少純粹,也不簡單。如果王爾德活在現在,他沒準會加上壹句——“如今更是這樣”。


因為當下很多人都解鎖了壹門技巧:“帶節奏”。


什麼叫“帶節奏”?


這則新聞裡的當事人,就來了個以身說法——


據未來網燃新聞報道,近日,上海某小區壹對母子在樓棟門口扔垃圾,被壹老外發現並指責其沒有素質,雙方發生爭吵。事情到這,無非是瑣碎的鄰里糾紛。


但隨後壹幕挺耐人尋味:那對母子中的兒子報警,說老外“罵中國人是垃圾”。結果那位老外在壹旁大喊:沒有沒有沒有,說謊說謊!


本來只是不文明舉動與“多管閒事”之間的對峙,差點被上升到辱華與反族群歧視的層面。


幸虧視頻還原了來龍去脈,將事件性質拉回到地面:問題關鍵跟辱華無關,跟亂扔垃圾有關。

 

 1

  明明是因亂丟垃圾被指責,偏說老外“罵中國人是垃圾”……不得不說,涉事男子帶(加)節奏(戲)的能力是影帝級別的。

  他很會轉移概唸,搞“升維”打擊:在亂丟垃圾這事上,自己輸了理,那就換個Point反戈壹擊,給對方扣上“侮辱中國人”的帽子。

  這帽子壹扣,就相當於祭出了致命殺招:將亂扔垃圾引發的私人糾紛提到了羞辱國格的高度,也將那位老外推到了狹隘民族主義的炮口前。

  這波操作,真的“秀”。

理性的社會應該對煽動“排外”情緒說不

  ▲影視劇截圖。

  

秀在偷換論題,秀在拿大詞壓人,秀在精準拿捏了輿論的G點——眼下民眾不是對“超國民待遇”極度敏感嗎?不是對“豪橫老外”各種不爽嗎?他手壹指:來,這有“活靶子”。

  

在當前背景下,這招與其說是“無中生有”,不如說是“殺人誅心”。

  

畢竟,扔垃圾事小,辱華事大,很多原本對準“亂扔垃圾者”的矛頭,或許就顧及民族大義調轉了槍口。

  

如果沒有攝像頭記錄下了全程,如果他再來壹出“掐頭去尾”,頂著“辱華”帽子的那位歪果仁,大概率要被輿論機關槍突突成了篩子。

  

2

  

但很多時候,是即是,非即非,沒那麼容易顛倒。

  

要知道,攝像頭未必會被帶著跑。

  

在這事上,那位老外沒犯以偏概全的謬誤,將炮火對準所有中國人,倒是涉事男子在玩捆綁大法,將“中國人”綁上自身的戰車。這些都被攝像頭記錄在案。

  

不過,有視頻也未必就有真相,青島嶗山老外插隊事件就是例子。

  

這事最早爆出的視頻顯示,幾名老外插隊,還扔掉市民登記表,嚷道“中國人出去”,社區服務人員還讓市民“給個面子”……相當蠻橫。

  

此事曝出後,立馬激起了全民公憤,特別是那句“中國人出去”,刺痛了太多人。

  

說真的,乍看這視頻,我也很氣憤:畫面中老外那找茬滋事的歧視感,不斷撩撥著我的憤怒神經。

  

可在幾名老外被處理後,網上流傳起了事件另壹個版本的“真相”。我這才意識到,我上當了。

  

這段視頻更全。視頻中,當事老外稱,是服務人員讓他們排在隊伍前面;那句引發眾怒的“Chinese get out!”(中國人出去)也是剪輯而成,原委是有市民讓他們“滾出中國”,他作了回擊,結果被掐頭去尾,語境也被篡改。

  

套用“被平均”之類的被字句式,這大概就是“被辱華”吧。

  

最終,起初那段極具煽動性的視頻,成功地將公眾對“超國民待遇”的不滿能量導入到了“排外”程序中。

  

拿嶗山這事來說,公眾批判的“內外有別”“外籍優先”靶子未必就塌掉了,可說幾位老外有意“辱華”,卻未必公允。

  

3

  

這兩起事件,如出壹轍之處就是:有人帶節奏。

  

他們懂得“利用”社會情緒,懂得製造“扭曲力場”。

  

他們是在“順勢”的基礎上“造勢”:在涉外籍人士問題上,公眾的情緒燃點很低。他們就深諳這點,並用錯訛信息去將其引燃。

  

這顯然值得防範:究其本質,仍是煽動。煽動盲目仇外,煽動族類排斥,煽動群際撕裂。

  

不可否認,現實中,在某些基層地區,給外籍人士“超國民待遇”、對他們看人下菜碟的現象,的確存在;個別外國人恃寵而驕、不守規則,同樣存在。

  

二者媾和,很容易激起公眾對外國人“高人壹等”的反感,對他們被特殊對待的憤懣。

  

這類亂象的確值得鞭撻,但我們也該警惕有人藉此做文章——沒有靶子製造靶子也要上,好從公眾的憤怒中獲益。

  

至於事實層面的硬傷,他們才不care。

  

他們不只是迎合民間的某些情緒,更是在助長那些狹隘心態;他們也不只是將人們的意緒當流量收割的“跑馬場”,更是在撒下排外情緒泛起的酵母。

  

像扔垃圾之事出來後,就有人陰陽怪氣地說:他們把垃圾扔門口,還不是因為沒人貼心伺候、提供“1天送20多趟快遞”般的保姆式服務?在這裡,邏輯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情緒。

  

但這其實就是“作惡”、“使壞”。

  

這樣“虛設標靶”,別無益處,只能是將公眾帶到“情緒先行”的坑裡。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以定製“豪橫模型”的方式“強刺激”社會情緒。表面上看,這為公眾提供了現實情緒出口,但此舉誘發的敵對意緒弊害極深。

  

這樣“帶節奏”,無法導向正義,只能是激起更多狹隘的民粹情緒。

  

學者白魯恂說:民族主義的發展必須超越種族或民族歸宿的要求,建立實質性的內容去激發大眾的情感,設立規範和準則。而這還停留在“華夷焉能雜處”的層次上,也跟開放性社會要求反向對峙。

  

開放的社會,應該對此類排外情緒說不;理性的社會,應該對這類煽動做法說不。

  

說到底,要開放不要仇外,要理性不要極端。利用國人對“超國民待遇”的敏感亂帶節奏,也是在“播毒”,這跟個別老外恃寵而驕壹樣,都該被警惕。(萬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