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喜歡到處亂畫,之後卻拒絕承認,孩子是撒謊還是另有隱情

兒童喜歡到處亂畫,之後卻拒絕承認,孩子是撒謊還是另有隱情

畫畫是不少兒童心中的最愛

無論是幾歲的孩子,塗塗畫畫都是他們很喜歡做的事情。

在還沒有很好的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去充分表達自己時,畫畫就可以讓小朋友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地表述自我,肆意發揮才華。這種隨心所欲體現在孩子可以站著畫,可以坐著畫,也可以趴著畫。這種無所顧忌展示在畫紙上,書桌上,甚至是牆上。

兒童喜歡到處亂畫,之後卻拒絕承認,孩子是撒謊還是另有隱情

家裡的牆很可能不小心成為了孩子的畫紙

當家長看到牆上的“鉅作”時,可沒有很多人能真心讚歎這畫真美,能壓抑怒火的就已經很厲害了。

而更為可氣的是,孩子居然還不承認,“我不知道這是誰幹的。”不遵守規則只在該畫畫的地方畫就算了,竟然還學會撒謊了?憤怒的手已經伸出,“請你到這邊好好冷靜一下,想想看自己是否做錯了。”

兒童喜歡到處亂畫,之後卻拒絕承認,孩子是撒謊還是另有隱情

憤怒的家長

拒絕承認,孩子是在撒謊嗎,還是另有隱情?

他,或她,真的做錯了嗎?那句不承認的話聽上去很像是在推脫責任,但很可能卻不是信口雌黃。因為四歲以下的孩子,還沒有辦法分辨什麼是“特意”,什麼是“無心”。

在沒有被發現,沒有父母直接給予反應的情況下,四歲以下的孩子不瞭解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非但無心,而且無力去在“行為”與“結果”之間架構起因果關係。他們只能依靠父母的即時反應來發現,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

這一發現,其實就如皮亞傑理論中的認知發展階段中的不可逆性較為相像:孩子還不能逆向思考時間發展的順序。因此責備,甚至是冷靜,都並不是很好的解決辦法。

兒童喜歡到處亂畫,之後卻拒絕承認,孩子是撒謊還是另有隱情

孩子尚未建構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係

怎麼解決才是最好的路徑?

真正的解決途徑,應該是教導他們瞭解,在這件具體的事情上,他們的行為與結果之間有著怎樣的因果關係,從而讓孩子漸漸明白,自己行為會產生相應的後果。

以牆上亂畫為例子,我們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通過整合身體各個部位去進行講述瞭解。

“牆上的畫,是你用手拿著畫筆畫髒的。”(直接講述因果關係,說明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問題是在孩子自身身上。)

“而你的手,現在還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它只是很想去試一試。“(向孩子表達理解,被理解的孩子會更願意聽父母接下來的話語。)

“所以啊,你一定要記得幫忙告訴自己的手,有哪些東西是不能做的,畫筆是隻能在畫紙和畫板上畫畫的哦。知道了嗎?”

(說明規則,讓孩子進一步瞭解。)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易操作。

兒童喜歡到處亂畫,之後卻拒絕承認,孩子是撒謊還是另有隱情

學習正確的溝通路徑

家長要比孩子更會換位思考,拒絕主觀判斷

所謂主觀,便是以我的主觀想法,去為你的行為定性。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我認為是你的錯,你要聽我的,也就是最近常被調侃的“流行明學”,“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然而,同一件事情,孩子的理解跟我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孩子的感受跟我們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以皮亞傑理論的理論來看,2-7歲的孩子還處於自我中心主義的侷限中,沒有能力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但我們有。即使剛好沒有獲取到相應的知識,只要我們足夠耐心,認真觀察,拋棄我們所謂的“主觀”,我們是有能力知道孩子並非撒謊,而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問題在他。而這,不正是教育的存在意義嗎?

兒童喜歡到處亂畫,之後卻拒絕承認,孩子是撒謊還是另有隱情

觀察孩子,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我們需要成為更好的父母

不要懷抱著“我的父母也是這麼教我的,我也是這麼長大的,我覺得我長得很好,你也可以就這樣長大” 的想法,因為時代與知識的侷限性,即使採取同樣的教育方法,我們也輸給了我們的父母了。更何況,我們值得成為更好的父母。

每一個父母都曾經是孩子,可惜大多數的人都已經忘記了。

講完了,週末愉快,胖達mammy照舊愛你們。

期待你們跟我互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