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除了象徵意義,毫無意義

比特幣除了象徵意義,毫無意義

寫在比特幣第三次減半前一月有餘。

2020,這個在時間長河中原本普通的一段,因為一場影響人類命運的疫情,變得重要而又特殊。

當封鎖和隔離成為日常,當口罩由裝酷神裝變成保命必備,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被阻隔,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更遠,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

比特幣誕生伊始,無論是其神秘的創始人,複雜的技術,還是美好的願景,都足以吸引一批為之瘋狂的信徒,但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比特幣還是當初那個比特幣。

比特幣讓人們認識到了區塊鏈技術,但是區塊鏈技術並不是一種創新性的技術,而是由多種技術融合、衍生而成。從技術創新的角度講,區塊鏈技術是將過去數十年來計算機、分佈式系統、密碼學等跨越不同領域的理論和技術整合創新的結果。

可以說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表現出來的一套解決方案的具體範例,一套解決當前社會信任建立,提高社會效率以及資源利用效率的解決方案。

毋庸置疑,區塊鏈技術蘊含著強大的改造能力,更加高效公平的金融體系,更加簡單互信的人際關係,更加透明和安全的貨幣制度等等,但是比特幣並不等於區塊鏈技術,比特幣同步帶來的還有虛擬貨幣濫發,虛擬交易所濫設,再次激發出人類貪婪和炒作的本性。

比特幣除了象徵意義,毫無意義

此次疫情在意大利爆發之時,一隻口罩被賣到了1200歐的天價,有人說這是炒作,那麼2萬刀的BTC就是價值嗎?

在筆者理解的經濟學理論下,稀缺性導致的供不應求配合物品所內含的實際使用價值,共同決定了物品的價格,因為1200歐的價格沒有成為常態,那麼可以被冠以“炒作”的名頭。

如果真的疫情蔓延至全球的每一個角落,或者環境汙染到人類需要依賴口罩生存,再或者因為口罩稀缺而生產商卻因為沒有工人願意復工生產,1200歐的價格成為常態,那你還會認為這不是價值嗎?

那麼,我們是不是要再重新認識一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呢。

現在市場上有數以千計的虛擬貨幣,對於那些空氣幣,山寨幣,我們更願意稱之為騙局,它們不配被冠以“幣”的名號,除去這些騙局,剩下的真正的虛擬貨幣寥寥無幾。

對於比特幣的擁護者而言,將其與黃金作比,那筆者今天也來將二者做一個對比。

在金融領域,黃金兼具商品與貨幣的雙重屬性,對比特幣的擁護者而言,比特幣的內在邏輯跟黃金無二。

首先我們來看貨幣屬性。黃金在人類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在世界還是個體沒有變成整體之前,黃金就已經在各個大陸成了各自的流通貨幣,無論是古羅馬帝國還是我們的封建王朝,直至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的全球金本位制度,黃金在貨幣制度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在當下,黃金依舊是全球央行不可或缺的貨幣存儲。

而比特幣自誕生依賴就揹負上改變人類貨幣體制的偉大目標,在其擁護者看來,只要在全人類形成共識,就像大家認可黃金一樣,那麼比特幣就能成為流通貨幣,暫且不說這個共識是否可以形成,黃金形成共識用了千百年的時間,

留給比特幣的時間有這麼久嗎?

還有一點就是比特幣“通縮”的發行機制。眾所周知,全球央行甚至可以說全人類最怕的就是通縮,為什麼央行要設置一個通脹目標,而極力去避免通縮。比特幣確定的發行數量,確定的發行截止日期,意味著在發行結束之後,人們更願意行使貨幣的貯藏職能而非流通職能,那麼到時候比特幣是炒作還是價值?

比特幣除了象徵意義,毫無意義

再說商品屬性。對於黃金而言,有實際形態,有開採成本,對應的有內在價值和使用價值,這是黃金作為商品的內在邏輯。

對於以比特幣代表的虛擬貨幣而言,它們的商品屬性更多的通過“通證(Token)”這一屬性來體現出來。在幣圈有類似證券市場IPO一樣的ICO,STO等等融資方式。通過一級市場發幣融資,在交易所炒幣交易,這怎麼感覺就是股票換了個馬甲?現在甚至都有了以虛擬貨幣為底層資產的期貨和期權。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黃金開採需要人工,需要設備,這些構成了內在價值的一部分,比特幣的擁護者反駁說比特幣需要挖礦,通過芯片提供算力,耗費大量的電力,這些也是成本,也構成了比特幣的內在價值。

只想問一句,無端耗費資源也能構成價值?

那麼生產落後的史前社會,更有價值嗎?消耗電力,場地,人工,在網絡上不停的做著那個所謂“高端的哈希運算”,只為將一筆筆交易流水打包成區塊,再進行全網驗證存儲,這樣有意義嗎?或者說,有必要嗎?

並不是全盤否定虛擬貨幣,現在已經有很多區塊鏈項目是旨在激活網絡上剩餘的、空置的存儲空間,來促進網絡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網絡利用率,對於這些項目通國發行代幣進行融資,來維持項目的開發和運轉,筆者是認可的。無論項目成功與否,一次次嘗試,均是抱著改造和創新的目標,並非是浪費資源,那麼這些就是有價值的。

這種發行代幣的模式,引領出一種新的模式叫“通證經濟”。其本質也就是證券化。在筆者看來,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在方方面面,區塊鏈+供應鏈金融也可以發行代幣,其核心則是我們所說資產證券化等等,還有很多很多。

美國SEC已經著手對代幣採取證券類的監管方式,這將使得市場上良莠不齊的項目得到有效的監管。

而對於當前市場上那些大大小小的交易所,未來也將會有一波肅清行動。新加坡作為數字貨幣發展的沃土,開始要求交易所申請虛擬貨幣支付牌照,在豁免期之後,交易所面臨的生存環境又會如何變化。

現在很多交易所可以隨意篡改數據,做交易者的對手方,可以隨意拔網線、宕機,隨意跑路而不負責,隨意創新衍生品而不被監管,市場給與這些交易所太大的權利,而一個沒有裁判的市場是註定要滅亡的。

任何一個市場都需要警察和裁判。可以想象,在一個沒有警察的社會人們可能在停車場裡殺戮,一場沒有裁判的橄欖球賽將會是一場災難,一個自由的市場並不是一個沒有監管的市場,市場需要有人仲裁,也需要有人制訂規則,我們只需保證裁判的公平性。要注意是誰在制訂規則,規則是服務於誰的利益。

可以參考國內前些年對於一些地方性商品交易所被集中取締,虛擬貨幣交易所未來也很有可能迎來大的整理期,未來可能就發展為:數字資產作為證券的一個分支,歸屬於已經成立的交易所(如紐交所、上交所、倫敦交易所),去新成立一個新的板塊來進行交易;或者留下當前的個別頭部交易所進行規範化的監管與運營,形成一個會員單位等等。

比特幣除了象徵意義,毫無意義

市場存在亂象是新生事物發展所必經的階段,而市場走向成熟與規範也是最終的發展方向,區塊鏈技術不能是虛擬貨幣的外衣,也希望虛擬貨幣不要是下一個鬱金香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