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后三个困扰原因需引起关注

“医生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后三个困扰原因需引起关注

随着老龄人口的剧增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后新生儿的不断出生,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开始日益凸显,医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患者增长数量,这导致医生短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本来医学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为何招致如此冷遇?2018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一边是医荒,一边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的不断流失。医学人才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但很多人面对医学却望而止步,该问题亟需引起关注。

“医生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后三个困扰原因需引起关注

一是医学生培养时间长,工作待遇低。学医,曾被认为是“前景光明”的专业,穿上白大褂,意味着跨入社会精英阶层。但近年来,中学生报读医学专业的热情确在下降。《南京日报》曾报道,中大医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滕皋军表示,现在三甲医院的招聘门槛至少是博士,对一个医学生来说,本科需要5年、硕士需要3年、博士需要3年,连续11年寒窗苦读,不过才走完进入医院的台阶而已。而要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医生,至少还要5年。16年才小有所成,而如果从事其他行业,也许早就功成名就、赚得盆满钵满了。学医有一笔明账,本科加上住院医师规划培训3年,起码要耗时8年才能起步当医生,如果读硕士、博士,就得十多年后才能挣钱养家。在3年的住院医师规划培训期间,收入少、工作累。此外,不少学生在医院实习时发现,医生这个职业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在其他专业读到博士,就会成抢手货,但在医疗行业,博士毕业只是大医院的“起步价”。

“医生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后三个困扰原因需引起关注

二是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休息得不到保障。饮食不规律,工作加班留宿多,吃饭难有规律时间。医生除了门诊和手术之外,还要花很多时间写病历和论文,而接诊和手术的时间都十分不固定,因此,连吃饭、睡觉时间也无固定,长此以往,导致医生多患有睡眠障碍、肠胃类疾病。2018年1月10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态白皮书》中统计,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医师在每周工作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异。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 小时,二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 51.13 小时,但他们显著高于一级医院的医师。后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是 48.24 小时。2014年的统计显示14.43%的医师工作时间在国务院规定的法定时间内,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虽然有少部分医师每周工作40小时以内,但更多的医师加班加点,这造成人均工作时间大于40小时。本次调研显示,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医师的休息权没有得到保护。医师之所以加班加点与医疗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长有关,医师长时间超时工作将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医生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后三个困扰原因需引起关注

三是医患关系严峻,医生执业缺乏安全感。暴力伤医,是近年来一个最容易触动人们紧张神经的敏感词汇,有人称之为医者之痛、有人称之为患者之痛,其实更是社会与时代之痛。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涉及医患冲突的热点新闻事件,已经成为舆论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随时触动着从医者的神经。仅2018年下半年经过媒体报道的暴力伤医案就有好几起,如2018年9月14日新浪网报道《兰州暴力伤医案》、2018年10月14日北京日报报道《北大医院恶意伤医案》、2018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报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被刺案》,频发突发的恶性负面舆情无不映射出当下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