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的生活:能代表社会真正进步标志的,其实是传统伦理的崩溃。

最近有个综艺节目叫《我们的师父》,里面牛犇老师大方的展示了他住的老年公寓。

要是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目前中国的养老院报道中,最正面、最轻松的了。

牛犇的生活:能代表社会真正进步标志的,其实是传统伦理的崩溃。

正常一般是这样的:

牛犇的生活:能代表社会真正进步标志的,其实是传统伦理的崩溃。

干净的环境、周到的服务、讲究的餐饮,老人良好的心态,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的恬淡闲适。

这让人不免会意识到一个问题:能代表社会真正进步标志的,其实是传统伦理的崩溃。

很奇怪对吗?

该言论在传统的中国人家庭观里,完全可以当作一种十恶不赦的诅咒。其严重程度不次于家里的老人跟你说“你想让我早死”。没挨打,算老人家脾气好。

但事实是,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再到近代。中国人的传统伦理一直是逐渐松动然后崩溃的。

比如,婚姻关系

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是家庭的核心,子嗣知道舅舅而不知道父亲的事情很平常,男人的流动性常常很高。到了父系时期,男人又取代了女性的地位,成了一家之主。于是便有了一男多女的婚姻关系。等到了民国,男女有了法律上的平等,一男多女被废除。一男一女的家庭构成才被看作一个健康的婚姻关系。比如,民国初年那些有留洋经历的人,鲁迅、郭沫若等。他们对家里包办婚姻的态度,便不再像普通老百姓一样言听计从。多数选择离婚,少数一辈子不同房,另找一人组成家庭。这个时间段,结婚的女性,可以保留自己的姓氏。

发现没,对于现代人来说,作为一个家庭伦理关系中重要一环的婚姻,其历史不过只有一百年。要是从自由恋爱那儿论,这个时间还得砍一半有余。照此看,我们目前所遵守的婚姻观,实际是之前传统婚姻崩溃后,新出现的。

整个家庭也一个道理。

传统的中国家庭,由三部分构成:婚姻、父母、子女。

父母通过婚姻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子女通过家庭成长,之后赡养老人。这种模式在中国承袭千年。除了婚姻关系外,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未变过。但实际上,早已此一时彼一时。

在古代,古人对孝道的看重,仅次于君王。张居正父亲病逝,按规定,需要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而由于政务紧急,万历则需要张居正继续工作,所以特许张居正“夺情”。(夺情后可不用回家守孝。)张居正夺情后,引起很大的负面影响,官员们纷纷上奏弹劾。最后还上演了,万历当众打官员屁股的闹剧。

在民国以后,这种回家服丧三年的说法便不存在了,慢慢演化成过三周年即可。

当然,这是形式上的父母、子女关系。实际生活中,一个家庭除了靠孝道这种情感维系外,也需要靠利益维系。

举个反面例子:传宗接代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这种利益关系在电视剧《都挺好》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苏明哲、苏明成、苏明玉。由于没有传宗接代的功能和女儿是外人的传统认知,导致苏明玉的童年是最惨的。

但苏家父母重男轻女的现象,在现代社会里,属于愚昧的价值观。这点,下图可以作证。

牛犇的生活:能代表社会真正进步标志的,其实是传统伦理的崩溃。

与之不同的是,苏家的价值观在古代包括民国时期,家家如此。有的贫苦人家,溺死出生女婴和买卖女儿的事情屡见不鲜。

很明显,近代以后,中国人的伦理关系,也已经不再符合之前旧社会的价值观。那个貌似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家庭,早就不原汁原味了。

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就是因为社会在进步。从晚清到民国,婚姻制度崩溃。从民国到现代21世纪,重男轻女崩溃。从牛犇老师大方展示自己养老院的生活开始,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意识,也逐渐走向松动。

不否认,目前的中国人还处在养儿防老,父母、子女终生应该绑一块的认知上。但快速发展的生活节奏,正试图挑战这种老人和子女捆绑一起的生活模式。就如,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一样,国有企业终究会迎来下岗潮。

科技的变革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好比,工业革命带来民主社会一样。可社会真正进步的标志在哪儿?

不是人们穿得越来越少,越来越怪。原始人穿得更少,更怪。是当那些根植心里的价值观,不适应社会的时候,人能打破伦理,理所当然的抛弃它。

科技改变了生活,但科技的真正进步是改变我们的人生,伦理的进化才是人类的进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