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庫: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的今天,還是找不到人販子“梅姨”

最近網絡社交平臺刷新一張由專家繪出的涉嫌拐賣兒童案嫌疑人“梅姨”的新畫像。讓“梅姨”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

起源庫: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的今天,還是找不到人販子“梅姨”

2017年由廣州市公安局增城區分局公開了“梅姨”的模擬畫像(即原畫像),並向社會徵集相關線索。兩年過去了,今年3月廣東省公安廳邀請國內首席模擬畫像專家林宇輝根據曾與“梅姨”居住過一段時間的這位老漢的描述,協助繪出新畫像。

兩年過去了,為什麼在科技這麼發達的今天,我們還沒有找到人販子“梅姨”呢?

起源庫: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的今天,還是找不到人販子“梅姨”

這位真實姓名不詳販賣人口的神秘女嫌疑人背後,牽涉了9宗拐賣兒童案,其中一宗是曾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嬰兒申聰在廣州增城被搶案”。而關於“梅姨”網絡上的有效文字信息並不多,僅有的一些公開資料顯示:“平時以做紅娘為生,暗地裡倒賣孩子”、“現年約65歲,身高1.5米,講粵語,會客家話”、“曾稱自己名叫潘冬梅”。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詳細的人物特徵描述。

1、我們每個城市都有成百上千長相有點相似的人,如果僅僅靠一張似是而非照片,就真的能找到人麼?

2、是否真的可以根據目擊者或受害人的描述畫出嫌疑犯的精準素描?而且新畫像是根據「居住過一段時間的老漢」描述所畫,在無法確認所提到的「居住過一段時間的老漢」居住對象是否真正就是梅姨的情況下,新舊畫像又存在這樣的明顯差異,應當審慎看待。

針對這張在社交媒體廣泛流傳的「畫像」,官方發佈聲明稱:

起源庫:為什麼科技這麼發達的今天,還是找不到人販子“梅姨”

從上面的闢謠信息來看,目前對於作案的「梅姨」是否真實存在、樣貌如何,都缺乏直接的證據來證明,而模擬畫像也僅僅只能根據不同的信息來源的陳述作出分析,可一旦關鍵性的預測就存在錯誤,所有的分析結果都將是誤導。

「誤判率」、「證據不確鑿」

這也是為什麼在科技這麼發達,人臉識別系統這麼完善的今天,還不能抓到「梅姨」的真實原因。

就算我們的天眼系統有0.01%的誤判率,那麼14億人存在的第二次確認數量,將是多少?

對待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畫像,不要把犯罪心理畫像和真實的證據相混淆。不要人與亦云,不聽信謠言,不傳播謠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