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哲學精選(初級):《易經》之於儒家

中華文明五千年,數百王朝更替,萬千人事變遷,歷史長河一路走來,吹盡黃沙始見金,那些為不同時代所銘記、推崇、修習的,依然是以“儒、釋、道”為主體、“中醫”為特色的哲學典籍,因為這是中華文化、智慧之源泉和根基。

我們以上述思想為指導,針對價值觀、人生觀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學生或初學者,精選了各家最具代表性的典籍或章節:儒家《易經.繫辭》;道家《道德經》、《莊子》(部分);中醫《黃帝內經》(部分);佛家《佛說吉祥經》(部分經典),選編成《中國傳統哲學精選(初級)》。

中國傳統哲學精選(初級):《易經》之於儒家

中國傳統哲學精選(初級):《易經》之於儒家

為什麼這次選編的儒家典籍是《易經》,而沒有耳熟能詳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及《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呢?原因如下:

首先在儒家的“四書五經”裡,《易經》得到了孔子及後代學者極高的評價,其地位高於其他典籍,為“眾經之首”。《論語.述爾》記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所以孔子所著的《易經.繫辭》可以作為儒家思想的完整代表。

中國傳統哲學精選(初級):《易經》之於儒家

其次,《易經》的流傳年代最早、適用範圍廣博:【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再者,【易】經所闡述的理,包含了儒家所提倡的君子小人、善惡有報的思想。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易】曰:何校滅耳,兇。”

總而言之:【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漢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至今,與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故其已成為中華文化智慧之根基。

中國傳統哲學精選(初級):《易經》之於儒家

四書中的其他典籍,如:《論語》、《孟子》所闡述的倫理綱常,如君臣、夫婦等思想是根植於農耕文明和封建制度的土壤,絕大部分觀點已經不適合現代工業、信息文明和社會制度。《大學》、《中庸》其所闡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中庸之道”,雖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但由於其覆蓋內容的廣博程度不及《易經》,故上述四部典籍均未在初級課程選錄。

五經中的其他典籍,如:《詩經》偏重於文學,且已經在國家中小學教育系統中多有學習,故不再選錄。《尚書》、《禮記》、《春秋》多偏重於歷史、地理、風俗等方面的記載,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但尚未達到哲學的高度,亦未選錄。

(待續:《老子》、《莊子》之於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