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突發,哪個國家會比中國做的更好嗎!

今天終於看到一篇推文,如果回到2019年12月1號,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這場災難?

我一瞬間想起了之前看過一部電影,薩利機長,大概劇情是飛機在起飛後不久就遭遇鳥襲,發動機雙發全掛,求助塔臺請求返航迫降,期間塔臺給了幾個附近機場給予機長降落,而最後飛機還是安全迫降在水上,乘客得以重生。

在事後進行調查事故的時候,機長副機長都被質疑,為何不執行返航或就近機場降落,因為調查人員認為根據電腦計算,是有足夠的時間回機場降落的。

在庭審現場機長根據實際演示的過程,如果執行機場降落,最後就是墜機,為什麼同樣都是演示,根據機長的操作就是墜機呢?

因為機長處於未知狀態,所以需要翻閱飛機操作手冊,並且按照手冊要求的操作反饋來進行下一步動作,而不是在被鳥襲的第一時間就馬上返航。

機長在當時並非處於事後的全知狀態,而參與調查的人員,都是處於全知狀態,已經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了,而且經過了無數次的預演之後,再來作答,答案肯定是完美的決策。

換句話說就是,疫情的發生其實很難避免,換誰上去都是一樣,我們都無法在當時做出最完美的決策,並且強力推動下去。

對於某些官僚主義,對於疫情判斷與預案的缺失,都還有很多提升空間,類似方方日記反映出來也不是這次疫情的主線,我覺得可以作為鞭策來看,不滿意她的為人的,也可以批評她,她可以評論社會,評論體制,評論他人,大家自然也可以評論她,大家都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與發聲的權力。我記得很久之前看到一段影評:中國電影裡面的人物角色終於不再是純粹的白或黑了,人性的複雜,可以被表達,可以被接受,可以被傳播,真是電影史一次偉大的進步~

那天我和朋友聊天,覺得年少的時候就要做少年的樣子,任性一點,張狂一點,率性一點,不然等以後老了,就只能寫出xx後,又是垮掉的一代這種文字了,毫無理解與包容,因為沒有活透。

再延伸一下,當我們所做的工作和事情出現了失望的結果,每逢覆盤之時,是否總有痛心疾首的失誤,是否看輕當時的自己,其實,大可不必,誰還沒有第一次呢!


最後一句話:

樂觀者往往成功,

悲觀者往往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