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馕是新疆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这种类似烧饼的饼类,其实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只是在遥远的过去,它被叫做胡饼,或者炉饼。

“饼”这个字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是早期面食的统称。

胡饼当然也是饼的一种,关于这一名字的由来,学界有几种说法。

《释名》中言:“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释名疏证补》认为:“'漫冱' 当作'莴胡',原指龟、鳖之类“外甲两面周围蒙合之状,胡饼之形似之,故取名也。”

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胡饼是从西域传来的,故而得名“胡饼”。

据《太平御览》 记载,因石勒讳胡,勒令胡物一律改名,胡饼一度被改为麻饼。

但胡饼一词并未因此废除,一直沿用到明代。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枚唐代胡饼的实物。该胡饼直径19.5厘米,与当今新疆的素馕十分相似。这是胡饼第一次以实物的形象跨越时空,出现在今人的视野。

1999年前后,考古学界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多次发现一种类薄饼的薄馕,大的直径为45厘米,厚度为0.2厘米。经考证,这些薄馕是东汉至魏晋时期的陪葬品。

《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末年的赵歧曾在北海(今山东省寿光县)市上卖过胡饼。灵帝时,京都洛阳人“皆食胡饼”。

这说明,胡饼在东汉时已十分流行。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隋唐时期,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启两宋文明之新运。在饮食器具、食材、调料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胡饼,不仅有烤的,甚至还出现了蒸的品种。

如皮日体诗作《初夏即事寄鲁望》中:“胡饼蒸甚熟,貊盘举尤轻”。这里出现的蒸胡饼便是一种蒸的胡饼。

胡饼内馕有馅的,也有无馅儿的。

《清异录》记载了一种叫做“五福饼”的炉饼。它就是用羊肉、葱白、豉汁及食盐拌和作料制成的有馅儿胡饼。

与今天的馕相似,这个时期的胡饼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咸有甜,多种多样。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日本和尚圆仁在其著作《人唐求法巡行礼记》中记录了唐文宗开成六年:“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亦然”。这条记载是唐长安城立春日食胡饼的情况。

《资治通鉴》有条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途中饥饿难耐,杨国忠便买来胡饼给他充饥。

令有敦煌文书记载,在当时的敦煌地区,僧人和工匠也都吃胡饼。

以此可见,除了都城长安,胡饼在唐朝其他地区依然盛行。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白居易在其诗作《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 辅兴”是唐代长安城内一个坊的坊名,位于长安城西北方向的掖庭宫附近,靠近开远门。

开远门是丝绸之路东端进出长安的门户,大量胡商从此门进入长安。

除了辅兴坊,长安城别的坊也有胡饼肆。

如《大平广记》所引沈既济《任氏传》中记载,长安升平里的坊门旁有一家胡饼店,常于凌晨张灯制作胡饼。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面点品种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胡饼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变种”。这个时期的饼类,无论从种类还是制作上,都远超前代。

如《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有:曹婆婆肉饼、茸割肉胡饼、猪胰胡饼、油饼、和菜饼、宿蒸饼、髓饼、白肉胡饼、莲花肉饼等等。

《武林旧事》、《梦粱录》中提到的有:七色烧饼、焦葱饼、羊脂韭饼、辣菜饼、开炉饼、金银焦炙牡丹饼、糖蜜酥皮烧饼等等。

吴氏《中馈录》中记载的有:雪花酥、酥饼、糖薄脆等。

若再算上诗文、笔记中提到的,数目将更为可观。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到了元朝,胡饼依然盛行。

这在元代《析津志》 “风俗”篇中有所体现:“都中经纪生活匠人等,每至晌午以蒸饼、烧饼......为点心。”

这个时期的胡饼也出现了不少“变种”。

《饮膳正要》中记有黑子儿烧饼、牛奶子烧饼。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白熟饼子、山药胡饼、烧饼、肉油饼、酥蜜饼等。

《至顺镇江志》 卷四中也提到当地有名叫宽椒、侧厚、缓带的饼,而金坛出的叫“金花” 的饼更有名。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明代的胡饼较之前代,主要体现在面皮及馅儿的制作上更加精良。

如载于《易牙遗意》、《饮馔服食笺》的椒盐饼、载于《饮馔服食笺》的复炉烧饼、载于《宋氏养生部》的芝麻烧饼、酥油饼等,较之前代都有不小的进步。

到了清代,胡饼的“变种”更多,各地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名品。如陕西地区的锅盔、扬州的多馅心烧饼、杭州的回炉烧饼等。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这个时期的美食著作中,也记录了不少炉饼、烙饼的名品。

如《食宪鸿秘》记载的顶酥饼、内府玫瑰火饼;《养小录》中记载的晋府千层油旋烙饼;以及《调鼎集》中记载的金钱饼和锅块饼。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他的美食著作《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一则奇特的烧饼制法。

“用松子、胡桃仁敲碎,加糖屑、脂油和面炙之,以两面煎黄为度,面加芝麻。面箩至四五次,则白如雪矣。须用两面锅,上下放火,做奶酥更佳。”

要用“两面锅”,且“上下放火”。也就是说,锅的底部要放在火源上,而锅盖上也得放些燃料,下烤上烘。

想来这种法子做出来的烧饼定然风味独特,但遗憾的是,由于做法介绍的过于简洁,今人实无法依照实施。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当代面点美食世界中,早已没有了“胡饼”这一古老的名字,但它以其缤纷多彩的“变种”饼类占据了面点界的半壁江山。

这是我们饮食的继承与发扬,又何尝不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呢。

下次再吃烤馕时,不妨想一想,呵,遥远的过去,先祖们也吃过这种朴素美味的饼类呢。不同的时空,相似的食物,那种奇妙的灵犀,深深的感动,便不由自主油然而生了吧。

馕的前世今生:论“胡饼”的历史变迁

#无条件写作日线上命题写作,第1名可获得1万元现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