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前言:我们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农耕历史,汉景帝说“农耕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其中,水稻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但是,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了今天,城市不断扩展,乡村逐渐退缩,在这样一进一退的改变中,成片的水稻田在乡野中渐渐消失了。

原因就是,从90年代开始,村庄里的青壮年劳力,陆续进城打工,因为打工能挣到钱,而单纯守着农田的,连温饱都成了问题。渐渐地留守在村里的,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许多村庄成了空心村,甚至消失,这些都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有数据统计,在1990年的时候,中国有377个自然村。可到了2017年,只剩下244万个 ,130多万个自然村消失了。这个现象还一直在持续,中国农村每天约有100个自然村消失。

田地大多数都抛荒了,长草了。还没抛荒的农田,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在耕种。生于70后、80后的一代虽然还能记得种田的感觉,但已经人到中年的他们,定居于城市,下田只能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而生于90后的一代,大部分根本就没下过田,更别说种田了。严重的是,现在许多城里的孩子从来没接触过乡野的泥土,更不懂得一粒米是如何形成的。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下田》笔记,一本写给城市的稻米书

生长于浙西常山的作家周华诚,出外求学并定居于杭州,在每一次的返乡中,深感故乡之变化,于是决定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故乡的草木人情,唤起人们对于故乡的记忆,还有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关注和挽留。

2014年,他发起了一项名为“父亲的水稻田”的众筹项目,回到他的家乡,和父亲一起,用传统农耕手法种植一块小小的水稻田,从耕田、备种、催芽、播种、到插秧、灌溉、除草、抽穗、扬花,再到成熟、收割均全程参与,并用温情的笔触,和专业摄影师的细致,记录下水稻生长的全过程,出版了这本独一无二的《下田》手记,使我们感受到传统农耕最真实的朴素与美。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央视二套记者在“父亲的水稻田”里采访

项目于2014年10月顺利结束,受到央视二套《中国财经报道》栏目采访和播出,被近百家媒体关注报道,有数百名都市人参与到农耕实践中,关注乡村与传统农耕的现状和未来。如今,这块水稻田还在继续种植下去,而它从春耕到播种、插秧、生长、收割过程中的故事,值得我们关注和弘扬。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传统耕田

村庄里那些逐渐消失的农耕文化

在传统农耕中,种植水稻,必须耕田;犁田,必须有牛。王安石有诗曰:“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可见一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牛,曾经是农民们晨耕暮归的得力助手。

但是,当周华诚在村庄里寻找耕田佬的时候,才知道村里的牛已经不多了,从事犁田的农民也越来越少,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是,种田的人日渐减少,犁田佬被迫放弃这一行当另谋职业;二是,许多犁田佬年纪已经大了,一套犁田工具重达几百斤,扛不动了,而年轻人都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继承父辈的耕田手艺。五十五岁的犁田佬马岳云说:“再过三年,他也干不动了,下一代再也没有人会犁田了。”听了这话让人无限感伤。

古诗里写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场景再也不会出现了;“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儿童,再也看不到了。烟雨朦胧的田间,一人一牛行走于田埂上,这样的景象,过不了几年,也会渐渐消失了。

现在的农村,目前正在消逝的还有传统的农耕工具,犁田使用的木犁,还有晒谷耙,稻桶,竹篾,风车等。传统农耕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无人继承或者失传。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农耕工具

劳作的意义,一粒米的出现都是天与地的恩赐

“父亲的水稻田”插秧的那一天,从城里来了三四十个大人和小孩,他们都是带着孩子来体验农活的。其中有一个小姑娘一下田就哭,因为“脚踩在泥浆里,感觉很不舒服”,还有一个读四年级的小女孩,在田里忙活了半天,当记者问她插秧的感受,她想了半天,说又累又热,终于懂得农民伯伯种田的艰辛。这是现实版的活生生的教育,一个孩子唯有通过这样身体力行的劳作,才会明白,一粒米是从秧苗上成长出来的,一碗米饭原来是这样出来的。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大人和孩子在插秧

今年的4月份,霍启刚和郭晶晶带儿子霍中曦去香港二澳村,体验插秧生活,他们要让孩子知道食物是从哪儿来的,这种做法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盛赞。他们虽然富有,却朴实低调,敬畏劳动。有网友评价:这才是真正的富养,他们是最接地气的豪门。霍启刚和郭晶晶言传身教的做法,值得许多人借鉴学习。

俯身向禾苗,弯腰拾稻穗,都是对土地最深情的致敬。一粒米在经历春耕,播种,插秧,拔草,除虫,灌水,发棵,扬花,灌浆,到最后成熟,每一步均与天气、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还要通过农人花时间的精心管理,最终才能呈现一捧白花花的大米。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父亲的水稻田”种出来的大米

秧苗刚插上不久,接连几天的大雨,把禾苗全给淹了,在周华诚和父亲,以前参与这个项目所有人的诚心祈祷下,幸好雨停了,水也退了,禾苗重新获得呼吸,周华诚不禁感慨,难怪农人喜欢把一句话挂在嘴上“谢天谢地”,农人的日子就是靠天吃饭的。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孩子们在割稻谷

到了10月,稻谷收割的那一天,又有三四十人带着孩子,前来“父亲的水稻田“体验割稻子的乐趣。孩子们终于在田间看到了一粒稻谷的生命历程,艰辛的劳作,收获的就是这些用汗水凝洁而成的,可以喂养我们的稻谷,孩子们从切身的体会中,懂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周华诚说他的初心和想法,就是希望孩子们敬仰农耕文化,这颗种子如能在他们的心中落地和发芽,就是他做这个项目最大的意义了。

乡愁不单只是用来怀念,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家乡做点事

每一个外出的游子都有一个乡愁,周华诚用切实有意义的行动,安放了他的乡愁,把“父亲的水稻田”打造成了一个IP,也是对即将消逝的传统农耕的挽留,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稻谷归仓

《下田》这本书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教育意义,延伸出来的思考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否也应该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呢?敬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并为传承做一些自己的贡献。

如果你现在还住在自己的家乡,那么无疑你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现在国家推广新农村建设,柏油公路修到了家里,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在农村生活也非常便利,不必非要跑到拥挤的城市生活。希望你不要放弃家里的良田,不要随便流转低价承包给他人,因为土地就是你的根,未来一定会升值。你可以一边打工,空闲时种点蔬菜,现在能吃上自家种的新鲜环保的蔬菜才是真正的富有。

像我的小叔父,他把村里分的土地全种了瓜果菜蔬,每天去城里做建筑工人,有空就到田里劳动,三餐都能吃上自家的菜,还盖了三层宽敞的楼房,生活过得非常滋润。而且我也看到了我的家乡,许多老人纷纷从城里儿子的家跑回村里养老,说明许多人还是向往农村的生活。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网红李子柒

如果你是一位摄影爱好者,那么你可以选择拍照片、拍摄视频,然后上传到今日头条,让家乡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劳作画面呈现在大众面前,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让人们了解和欣赏传统农耕文化之美。比如网红李子柒,她在田里劳动和制作美食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

如果你是一位文字爱好者,你可以来到今日头条写文章,记录下故乡的草木光阴,乡村趣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变化,还有那些童年玩泥巴,池塘里摸鱼虾,树上捉知了,树下荡秋千等等的美好岁月。那将会是一本厚厚的家乡贴,为家乡留住了岁月,为你的孩子记录了历史。

每个人的故乡都有其特色的工艺品和美食,你也可以把家乡的土特产,自产的农产品和工艺品分享出来,提高家乡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为家乡打造一张优质名片。

《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展现传统农耕的朴素之美

作家周华诚在田里

如果你目前已经远离故土,更需要经常回去看看,如果经济允许的话,可以回家乡投资,把家乡的路修得更宽,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为还处于贫困的乡亲献上爱心,使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我们能为家乡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乡愁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奉献,而不是放在心里和挂在嘴边的怀念,因为每一个人的根永远在故乡的土壤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家乡的振兴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只要村庄还在,传统的农耕文化就会得到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