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客共享,微信出圈,发力短内容

昨日,微信在广州召开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PRO。虽然微信事业部总裁张小龙故意缺席没有在现场发表演讲,但却特意录制了长达十几分钟的演讲视频。


视频里张小龙表示,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他提到,我们当年有两个小小失误,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pc web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另一个是,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但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说,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这样一个原因。

融客共享,微信出圈,发力短内容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微信为何现在要发力短内容,以及微信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发力短内容?还有微信发力短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平台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冲击?


融客共享工作人员刷了一圈微信群和朋友圈,昨天的公开课讨论最多的话题还是“短内容”那么这个短内容是“微博”还是“短视频”呢,大家探讨的不亦乐乎。这个短内容或许是基于关系链做短视频,玩法与抖音的推送应该不太一样,有可能爆发性更强大。

融客共享,微信出圈,发力短内容


事实上,张小龙在公开课上说的已经非常明白:“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但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因此,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一下,微信公众平台很可能会在近期放开对诸如文字、图片和短视频等短内容的推送限制。


短内容为何变得如此重要?


内容平台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视短内容。那么,短内容突然成为“香饽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短内容爆发是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发的必然,在时间碎片化的今天,人们忙于工作与放松,需要更加快速的获取信息,而短内容无论从全民创作,或者是创作效率上还是传播速度都更加快捷,更加爆炸,也更符合时代的需要。


第二是随着人们手机终端智能设备的不断改良以及国民获取信息能力的普遍提高,短内容的创作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短视频内容,比长文章内容更具吸引力,如抖音快手的崛起,微信错过了被抖音抢占的短视频流量和时机。就是因为他们比长篇文章公众号更能承载丰富的内容,也更能够留住用户。


第三,短内容不仅喜闻乐见,而且低门槛的创作要求,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内容创作当中,这将极大的激发平台的创作活力,不仅使得平台上的内容更趋丰富,更有利于平台不断扩大自身的用户规模。


微信发力短内容,首先对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创作者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如果增加对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短内容的推送次数之后,可以与订户进行更多的互动,这有利于订户的积累和活跃。但是,对于现有的内容平台来说,可能并不是好消息。


目前短内容建设做的最好的,一是微博,二是今日头条。

融客共享,微信出圈,发力短内容

在张小龙看来,用户正在变懒,用户更希望被动的接收信息而不是主动获取。“微信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我们知道,过去人们获取信息都是主动的,所以有刷微博,刷朋友圈这样的行为。不过,如果真如张小龙所言,微信公众号能够满足更多用户对丰富的个性化内容需求,“刷微博”这个名词很可能成为过去式。当然,以上这些只是一些猜想和推测,微信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来发力短内容?


1、微信可能不会限制短内容的推送次数


目前,绝大部分订阅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限制了内容创作者们的推送机会。当然,目前订阅号的推送内容普遍以长内容为主,所以每天推送一次的机会相对来说是理想的,但短内容也许和新浪的微博、豆瓣的广播类似,用户们可以在一天内发布无数条短内容,当然,也可能会每天限制发布n条以内的短内容。


2、短内容可能将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


这次微信公开课的开场视频中,张小龙说,虽然头部大号会有最大的浏览量,但是在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年代,希望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他还提到,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这是微信在努力的方向。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短内容可能不再以用户想订阅哪些消息为主,而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喜好向他们推荐可能感兴趣的“短内容”,这样做不仅丰富了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机会,也让创作者拥有更多被发现的机会。


3、短内容可能依旧以订阅号的形式呈现


也许,短内容依旧会以订阅号的形式呈现,只不过为了与目前我们订阅的公众号区分,微信会在订阅号中开设新的菜单栏,例如“长内容订阅号”和“短内容订阅号”两个入口供用户选择。


当然,以上的猜测和想法可能全都是错的。


微信的“短内容”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用户眼前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