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教你如何致良知

王陽明教你如何致良知


【1】

在王陽明的思想中,我們與生俱來的良知是個超級法寶,它能成天成地,成鬼成神,能把良知致的完完全全,就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

1519年,王陽明用了不到50天的時間,徹底平定擁有精銳20萬的寧王朱宸濠。這就是致良知的結果,以絕對劣勢的兵力擊敗強敵,這就是良知的威力。

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在這一功業面前,恐怕只是小兒科。

事後,他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如此說道:“致良知,就是對境應感……”

所謂對境應感,就是突然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與境合一,便能得出最佳應對的方法。

王陽明說,在突發狀態下,最容易體現良知的宏大價值。平時不遇急事,從容不迫,有充足的時間考慮。但戰場上,呼吸存亡只在一念間,必須全神貫注,剎那之間,念頭頓生,抓住這個念頭,以良知判定,良知一判,立即行動,絕不容轉念和思考。在這剎那之間,不欺良知,不忘良知,即能天人合一,情境合一,知行合一。

【2】

不要不相信這種論調。

良知就是個巨大的能量源,一旦爆發,能改變宇宙。很多人之所以在面臨突發危機時,無法處理好。原因只有一個:良知被遮蔽,無法發揮威力。而遮蔽良知的,就是利害譭譽,確切的說,就是得失之心。

人一旦有得失之心,就會瞻前顧後,前思後想,結局就是沒有抓住那個剎那之念,萬事成空。

這就是致良知的法門,是萬無一失的功夫。但有了得失心,抓不住那個念頭,就成了“一失”,一失,就萬無。

王陽明平定朱宸濠時,理所應當有得失之心,平定不了,朱宸濠早飯成功,必會反噬,王陽明三族就會灰飛煙滅。縱然可以平定,因為違抗聖旨,所以仍有後患。

用王陽明的說法,當時真有一點心思考慮這些,之後的功業就是笑談。

然而,在致良知的情況下,這一切都無足掛齒了。

【3】

這還不是致良知的最高境界,王陽明的弟子王畿說,死天下事容易,成天下大難;成天下事容易,不居其功大難;不居其功容易,能忘其功尤其大難。

王陽明說,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雖然創建了不世之功,但只不過是一時良知的應跡,過眼便為浮雲,馬上忘了。

良知還有很多事情要指引他的主人,過去的絕對不會留存在心,良知絕不會躺在功勞薄上美滋滋睡大覺,也不會陷在過去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它很冷酷,來一件事就解決一件事,解決完畢,馬上忘懷。

人生就應該如此,這就是致良知的最高境。

【4】

致良知,只一個字即可概括:誠。真誠的對待自己的良知,不欺良知,按此方法,去一件一件事上練。其所提倡的“事上練”,本意即在此。磨練到最後,真誠無欺成為你的本能,不必考慮,不必運籌,面臨情境,立即發動,這就是真正的致良知了。

我們必須要經歷一些大利害、大譭譽過來,才能真正體悟良知的妙用,才能真正做到致良知。

大利害、大譭譽,並非一定非要和江山社稷掛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大利害、大譭譽到處都是,針對某些人而言,無足掛齒的事情,對你而言恐怕就是比天還大的事情。在這些事情上,努力致良知,形成慣性,這就是我們人生最好的道路。

陽明教你如何致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